当前类别: 首页  史海钩鉴
中州元气
发布时间:2018-01-0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人次:1096


  

  赵秉文(1159—1232年),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人(今河北省磁县),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理学家,在文学、史学、思想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突出成就。《金史》赞曰:杨云翼、赵秉文,金士巨擘,其文墨论议以及政事皆有足传。赵秉文拥有诗、书、画“三坛盟主”地位,有“文章为金人师”之称。

  一

  赵秉文学识广博,且兼善诗文书画。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元好问称他“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前后主文坛四十年之久,成为金朝末期“文士领袖”,赵秉文直接影响了一批学者,对宋代文学理论在金朝的深化和发展有创始之力,开源之功。

  赵秉文“读书若夙习”,“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抄录古文,至老不衰,两目昏然不已,所积甚富,上至六经,以及庄老、医药、浮屠等。

  赵秉文是金代著名的书法大家。赵秉文幼年随王庭筠学书,后又学李太白、苏东坡,并兼得钟、王、欧、虞、颜、柳诸家所长。刘祁在《归潜志》里说他:“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也。”他在平定任刺史时,撰并正书《涌云楼记》,刻石立于州署东北隅;为天宁寺正书《圭峰法语》,是金代楷书之中的上乘之作;还为平遥青云观草书《阴符经》,“碑高字大,硬峭斩拔,骨力殊胜”。赵秉文的书法为世人推崇。

  赵秉文传世书迹,一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赵霖昭陵六骏图题跋》,是他传留不多的行书佳作之一;二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追和坡仙赤壁诗韵》,一个70岁的老人,在近四米长的纸上书写每字十几厘米大小的大字行书,真可谓钢筋铁骨,朗朗天阵,人书俱老;三是古碑《重修唐帝庙记》,于2008年6月在磁县观台镇乞伏村被意外发现;四是邓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刻,一块石刻载一段历史,一代名臣书一篇经文。

  二

  学术思想方面,赵秉文被称为“儒之正理之主”、金代文坛宗匠。他批评汉以来的传注之学,充分肯定周濂溪、二程(程颢、程颐)建立的北宋理学,并且将佛教、道家与理学思想融合一体,以卫道统名于金。他对道学与心性学的研究很有见地,他的道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元、明、清三代的文士。

  赵秉文是金代以“长于辨析”著称的思想家。从学术流派来说,他宗孔孟,所论所讲“粹然皆仁义之言”,并以继承孔孟道统的韩愈自喻,又受二程理学的影响,他关于国之治乱的认识本源于儒家的“仁政”思想。赵秉文对于仁义的解释,与他的历史观有一定的关系。他说:“孟子曰:‘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余独曰:‘不仁而得天下者,亦有之矣。不仁而世数长久者,未之闻也。’”赵秉文把“得天下”与“世数长久”加以区别,说明了他考察国家治乱之迹象的出发点是宣扬仁政主张,阐明儒家治国纲领。

  赵秉文的《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四有史论十篇,包括《总论》《西汉论》《东汉论》《魏晋正名论》《蜀汉正名论》《唐论》《知人论》《迁都论》《侯守论》《直论》,这些史论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思想和政治见解。其《总论》是他审视国家治乱之迹象而形成的认识。他强调风俗、人才和兵食的重要,并就封建制与郡县制、魏晋和蜀汉的正名、汉唐的历史经验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赵秉文的历史思想代表了十二至十三世纪北方士人的历史认识和价值观念。

  三

  赵秉文“仕五朝,官六卿”,历经金世宗、金章宗、金宣宗、卫绍王、金哀宗五个时期。朝廷中的诏书、册文、表以及与宋、夏两国的国书等多出其手。他所草拟的《开兴改元诏》,当时闾巷间皆能传诵。赵秉文在地方为官约十六年,朝中任职二十九年,不忘布衣本色。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能以国事为重,民事为先,清正廉洁,鞠躬尽瘁,为当时仕宦楷模。清代陈廷敬评价赵秉文“滏阳政宽简,涌云思炜煌”。

  赵秉文在平定州任刺史期间,为政宽简,政平讼息。一方面,他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其执政的基本指导思想,废止酷刑,力戒腐败,简化办案程序,以仁慈处理罪犯;另一方面,重视“修身养性”,关心百姓疾苦,每逢灾年,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提倡豪民富户捐钱献粮,与灾民共度灾荒。难怪当赵秉文调任时,乡民再三挽留,不忍离去;难怪平定百姓要在嘉山上修建悦贤祠,设肖像祭祀。

  赵秉文非常爱惜人才,常选优者为徒,指导学问。在宁边曾教冯延登(时任宁边县令)学诗,令其“诗文皆有律度”;在平定,有王无咎、杨子昭等门生,其中王无咎就是元监察御史王构之父。赵秉文鼓励像元好问这样的文坛后辈,成为一代集大成之人物。1217年,元好问赴京应试,以诗文谒见赵秉文,赵秉文读元好问诗作,大加揄扬。赵秉文去世后,元好问曾作诗以悼念,赵秉文的墓铭《闲闲公墓铭》亦为元好问所作。文中称赞赵秉文:“至诚乐易,与人交不立崖岸。主盟吾道将四十年,未尝以大名自居。仕五朝,官六卿,自奉如寒士,而不知富贵为何物。”在《赵闲闲真赞》中,他感恩先师“携之提之,且挽且前”;称颂先师是“千载一人”“万里一士”;先师去世,他“念公生平,使我涕涟”。在金人及其后裔眼里,中州即中原、中国;有金百二十年,名家辈出,用“夏”变“夷”,弘扬中州元气。元好问《赵闲闲真赞》称赵秉文“人知为五朝之老臣,不知其为中国百年之元气”。元气指中原文化之命脉。“中州”与“元气”是那个时代文人自觉弘扬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一代文化的魂魄,渐次化作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思想。

  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李冶(1192—1279年)喜爱读书,“手不释卷”,性格聪颖,“有成人风”。在李冶看来,学问比财富更可贵。他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又说,“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蓄。学问藏之身,身在即有余。”他在青少年时期,对文学、史学、数学、经学都感兴趣,曾出求学,拜赵秉文、杨云翼为师,不久便名声大振。1251年,李冶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并收徒讲学,在北宋李遹读书堂故基上建起封龙书院。李冶不仅讲数学,也讲文学和其他知识。他呕心沥血,培养出大批人才。李冶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赵秉文作为当时北方的文坛盟主,书法大家,在平定州流杯池修涌泉亭流觞会友,登涌云楼,写下《涌云楼记》。平定州人为纪念赵秉文、杨云翼、元好问、李冶,及王构、吕思诚等清官贤士,在涌泉亭旁修悦贤祠,供后人瞻仰。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平定知州吴安祖誉平定为“文献名邦”。

版权所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86891931  邮编: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