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 首页  史海钩鉴
知足知止知耻
发布时间:2017-12-2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人次:1079


  

知足知止知耻

  一个人,在名利面前,要是能够“知足、知止、知耻”,无论做人还是做官,都会坦坦荡荡。

  “知足不辱”。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细细品味这首诗,虽有“打油”的味道,但是很有道理。

  马克思讲过: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可以说,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与人类的发展共生共存的,每一个人的欲望也是与生俱来的。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定人们从事一切活动,都包含着对物质利益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当坚守手段的正当、追求的适度、心理的满足、获取的合法,而不能任欲望的野草疯长、扩张、蔓延、肆虐。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司马迁也说过“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一些不知足的人,只看重眼前的实惠,而不放眼未来的远景;只知道乐此不倦的获取,而不知“甘半饱”的舍弃。却不知,“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正如曾国藩所言“留一份余地,可回转自如”。

  “知止不殆”。看过一篇文章,讲有一种叫“猪笼草”的植物,分泌蜜滴,断断续续通向捕虫袋,借以诱捕各种小昆虫。小昆虫从吃第一滴蜜开始,便顺着蜜味一步一步爬向蜜汁最多的捕虫袋,一旦落袋后便再无爬出的可能。类似这样因贪欲而受困、丧命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小恩小惠的诱惑面前放松了警惕,最终在阴沟里翻了船,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大学》中更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传统的“知止”思想,对于我们本分做人、干净做事、正直为官,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做到“知止”比“知足”难,因为知止是自己给自己“叫停”,意味着心中有度,行有所节。知止更意味着心中有“界”与“戒”,它需要我们具备“以止为得”的人生智慧,明白“知足者富,知止者久”的生活道理。“知止”更需有定力,朱熹有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向有定”。能不能“知止”可以说是一个人高尚与卑鄙、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行己有耻”。《论语·子路》中的“行己有耻”,意思是讲要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在当时“行己有耻”就是衡量“士”的标准之一了。纵览历代圣人先哲,哪一位不是珍名惜荣的人杰?从司马迁“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欧阳修“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心系社稷苍生的嘉德懿行。

  知耻是良好道德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是一种内在的革命”。蒙受百年耻辱、进行百年抗争的民族,对这一真理的感知和理解尤为深刻。文学巨匠鲁迅正是因为“灵魂中有毒气和鬼气”而感到羞耻,所以才“无情地解剖自己”“月月时时自己和自己战”,成为民族的精神风骨。

  古人把“礼、义、廉、耻”作为“四德”,作为处世的根本。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甚至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也言“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龚自珍将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明良论”,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反思历史上的身败名裂之人,无一不是从“不知耻”开始的,尤其是思想行为上的无耻,为自己言行的堕落找到了溃决的豁口。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有必要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老哲言启迪自己,引以为鉴,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胸襟,正确对待名利、取舍,抑制心中的欲望,在功名利禄面前保持一颗平淡之心,把我们干事的出发点建立在为党为国为民作奉献上。


  
版权所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86891931  邮编: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