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 首页  史海钩鉴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以德兴商四百年 “留余”治家十三代
发布时间:2017-04-12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浏览人次:751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以德兴商四百年 “留余”治家十三代


  

  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是一座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大型家族庄园。

  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末清初,初具规模。整个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居高临下,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从明代至清代,康百万庄园逐步建成19个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建筑群。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栈房区、主宅区、南大院、作坊区、康氏家祠等10余个部分,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共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571间房舍,功能齐全、设计精巧,庄重气派、蔚为壮观,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江南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之粗犷厚重于一体,被誉为“中原古建典范”“豫商精神家园”。2001年庄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百万家族

  

  康百万家族又称河洛康家,明洪武年间,其始祖康守信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康店镇定居。之后,康家在此辛勤耕读,经商传家,家族渐渐兴旺发达,乾隆时进入全盛,渐成中原巨富。自六世祖康绍敬,至十八世康庭兰,康家兴盛了十三代四百多年,开创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财富格局,成为豫商的典范。家族代表人物有:

  康绍敬,康百万家族第六代传人,明洪武年间进士,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县境内)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大使。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经常把俸银拿出来周济百姓,但面对宦官权臣贪婪索贿,却断然拒绝。

   康大勇,康百万家族第十二代传人,出生于清康熙年间,又名大茂,号集义。他析产分居,购买土地,发展船运,绘制了康家发家的蓝图,奠定了康百万家族几百年富足的家业。

  康应魁(1773-1850年),康百万家族第十四代传人,乳名老木,字斗方。道光年间钦加直隶州例授征士郎。在祖父康大勇的经营基础上,他扩建庄园、扩大商船队伍、开拓棉布生意,积累众多财富,富甲一方。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匾额,被称为“康百万”,是康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

  康道平,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传人,字子履,号坦园,喜读诗书、好练武功,曾修寨垒堡,操办团练,保护家业。为鼓励自己也为教育后代,起堂号为“留余堂”,并请人撰写了“留余”二字及相关铭文作匾额悬挂于堂上。从此,“留余”成为康家的重要家训。

  康无逸,康百万家族第十六代传人,字勉之,号周图,官名应甫。一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曾倡导修建虎牢关大路,便利了东西交通。山东和郑州黄河决口,他也不遗余力进行捐助。

  康建德(1863-1919年),康百万家族第十七代传人,字伯宣,号竹溪,官名鸿猷,注重兴办新学,教育子弟。曾向清政府捐资百万银两,被赐名“康百万”。

  康廷煜(1903-1936年),字子昭,陕西讲武堂毕业,曾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任十一路军上尉副官,回乡后积极救危扶贫。乡里感念其德立碑题词“刚毅恢弘”、挂匾“毁家纾难”。

  康百万家规家训

  康百万家族居住在河洛文化发源地,尊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康氏家族深厚的家规家训文化,主要包括留余家训、康氏家训、楹联匾额等。

  

  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曾专门制作“留余匾”,上刻南宋名士王伯大(号留耕,又称留耕道人)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等内容,以此教育子孙举善事、知进退,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而应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分,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

  

  同留余家训一脉相承,康百万家族还留下“康氏家训”,同样书于匾上,内容为:“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短短的61字道出康家从事商业经营的根本:财富是一时的,商德才是商人之根。

  康百万庄园里还有诸多楹联和匾额,如“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处世无他莫若为善 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德泽齐鲁”“义赒仁里”“克慎厥猷”等。它们是康家修身齐家的名片,记载了这个家族对子孙后世的诸多提醒和告诫。

  ●视频脚本

  留余治家康百万

  座邙瞻洛,背倚黄河,风光秀丽的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隐藏着一颗文化明珠,她就是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的康百万庄园。庄园始建于明朝,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主体建筑面积有6万多平方米。除了巍峨的建筑,庄园主人康家还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发人深思的家风家训。

  

  康百万庄园建筑

  这里是康百万主宅区的大门入口处,这里有一口井叫“叶氏井”,也就是说,这口井不是康家的,它属于一户姓叶的人家。这种情况显得十分奇怪,康家的院子,为什么院子里的井不是他们的呢?

  康氏家族第二十代后人 康定军:

  清朝乾隆年间以前,井所在的位置为叶家所有。后来因为遭遇水患,叶家人被迫移居他乡。康家要建造庄园,就买下了这块地,但是,叶家坚持卖地不卖井。按当时情况来看,康家有财有势,叶家已经衰败到靠变卖祖产为生的地步,但是康家并没有依仗财势逼迫叶家,而是重金收购不成后,一笑了之。这口井就一直留在这里,命名为“叶氏井”。

  康家原本以务农为生,明朝末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巩县(今巩义市)的康店镇时,因康店镇土地少而贫瘠,康家这才逐渐做起生意来。起初只是小本买卖,后来他们利用巩县河洛交汇的有利条件,组织船队,转运商品货物,一代又一代,走上了漕运兴家之路。乾隆时期,到了康家第十四代,主事的康应魁通过自己的智慧,积极发展家业,开启了康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财富格局。

  想要购买“叶氏井”的康家当时正处在鼎盛时期,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借势取井,甚至显得有些窝囊呢?

  

  留余匾

  因为康家有一个有名的家训——留余。“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康氏家族第二十代后人 康定军:

  这是我们康家最有名的一句家训,留余。这是当时的主客厅,正上方就是留余匾。留余匾上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该舍的要舍,要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康家祖上把古人的留余思想,作为自己的家教世代传承。这也是康氏家族辉煌兴盛十三代四百多年的一大奥秘。

  关于“留余”,流传下来的故事还有很多。相传开创康 家鼎盛局面的康应魁不事张扬,素来节俭。七十五岁生日时,却决定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众乡亲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五高寿的康应魁想必是要清账了。谁知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一一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他用一把火告诉康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做事切记要留余忌尽。

  这两座高大的双碑楼,是众乡邻为康应魁、康道顺父子树立的纪念碑。咸丰初年,巩县境内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康家慷慨救灾,开仓放粮,救助了众多灾民;这“涛平庶安”匾,记录了中牟、开封两次黄河决堤,康百万家族捐巨资修河堤的义举;还有这“万金济黉”匾,它是道光八年(1828年)康百万家族独资捐建学校的明证。康百万家族深谙“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道理,他们修河堤、建学校、焚契约、赈灾民,种种义举赢得了广泛赞誉,康家的生意也自然走上了长盛不衰的快车道。

  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李佩甫:

  我觉得留余文化对康家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它首先告诫,不要把你们的聪明才智用过了用尽了,把你们创造的财富,把你们应有的福禄,给国家留一部分,给百姓留一部分,给子孙留一部分。

  不仅是留余的家风,今天漫步在依山就势、环境优美的康百万庄园里,目睹飞檐翘角、青瓦高墙,除了可以领略当年康家创下的财富神话之外,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楹联和匾额。它们是康家修身齐家的名片,记载了这个家族对子孙后世的诸多提醒和告诫。

  康百万庄园讲解员 付瑞媛:

  “克慎厥猷”出自《尚书》,是周武王将蔡叔的儿子蔡仲封去蔡国时的训令。在此,康家借来教育后代子孙,要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这副楹联告诫康家的后代子孙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只有这样才能为后代子孙留下好的榜样。而心术不正、逢迎拍马、投机钻营的人,势必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康氏家族第二十代后人 康定军:

  康百万庄园由19部分组成,包括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每一部分的建筑都能看到很多楹联和匾额。据统计,总共有110多副楹联匾额。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自然是留余匾,除此外,以重信守义、读书教子的内容居多。这些楹联匾额是康百万庄园的一大特色,是康百万庄园的名片,也是后世子孙熟记在心的家风家训。

  占地面积最大的栈房区是康百万庄园的商业中心,这里的楹联匾额大都是关乎诚信经营的。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可以看出康氏家族有着农商并举的意识。“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则明确提出诚信是“商之本”,重义是“贾之根”。这两副楹联都悬挂在迎客厅门外。迎客厅是用来接待各方来客以及康家各地栈房的大小相公(各地商业经营负责人),是负责商业信息上传下达的地方。康氏家族用这种方式告诫子孙牢记重信守义的商业理念,同时,也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了当时的合作伙伴们。

  除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康家对读书、修身也十分看重,康百万庄园里有很多反映这样思想的楹联。比如“居贵敬,行贵俭;知所止,谦受益”,这十二个字的意思是,做人应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淡泊名利。“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明明检点万般惟有读书高”,是说暗自考虑百条计谋不如默默地去做一些善事好事,经常检查自己就会发现,读书求学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等等,则可以看出康家人对教育的重视,虽然富甲一方,却从未忘记诗书传家的门风。

  

  拜月石桌

   康百万庄园讲解员 付瑞媛:

  “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我们看到的这方石桌是以前康家主人组织家族子弟在八月十五拜祭月亮时所用。这方石桌就叫做“拜月桌”。而最为奇特之处,就是这拜月桌的桌面底部,主人精心篆刻了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它主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教育他们的子孙,一定要刻苦攻读、励志进取。

  康百万庄园里建有私塾学校、青年馆、藏书楼。私塾、青年馆按年龄段分开教学,颇具规模。康家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使康氏子孙长大之后都成为懂诗书、明礼仪的儒商。

  不仅是男丁,康家的姑娘小姐们自幼也有良好的诗书熏陶。这里叫“秀芝亭”,是康家未出阁的小姐们生活的场所。“秀芝”二字,意思就是秀外慧中,品行如芝兰一般高尚。康家的女孩子,从小就请专门的老师教她们描红、绣花、读书,以培养贤淑高雅的气质。

  除了诗书传家外,康氏家族还特别重视“德”和“趣”的培养。比如留存下来的楹联,“克俭克勤思其艰以图其易,是彝是训言有物而行有恒”,告诫后世子孙要懂得创业的艰难,守成的不易,从而一代一代发愤图强,光前裕后;“崇诗书而显贵齐家不负诗书第,尊道德以开基继世犹怀道德心”,提倡崇诗书、尊道德;而“做数件可流传之事消磨岁月,交几个有学识良友论说古今”等楹联,则提倡对人生美好趣味的追求,告诫子孙后代,不要沉溺于金钱游戏,不能耽于铜臭,要交结益友、良友。

  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李佩甫:

  儒家文化当中,很核心的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也是康百万家训的核心要义。文明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民族的前人通过文字将生活经验、处世智慧传达给后人。家风应该是文明传承最方便、最快捷、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所以,对一个民族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

  家风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家风的建设、传承,更是会深深地影响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康百万家族的家风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以史为鉴,汲取营养,照亮未来。

  

  康百万庄园栈房区·敦崇信义厅

  ●康百万家训摘编

  留余

  留耕道人①《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②后悔者。高景逸③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④老伯以留余二字颜⑤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⑥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⑦敬题。

  ——康百万庄园“留余匾”铭文

  【题解】

  清同治十年正月初一,康家门婿、巩县进士牛瑄前来做客,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热情接待。席间谈起堂号的命名和南宋嘉定进士王伯大的《四留铭》,康道平感慨之余,牛瑄挥毫泼墨,阐释“留余”的深意,留下“留余匾”。

  【注释】

  ①留耕道人:即王伯大,字幼学,号留耕,南宋福州人,为官时数次被贬,但并未因此消沉,多有惠政。晚年回乡后,建立“留耕堂”,传世的《四留铭》在此作成。道人,是牛瑄加给王伯大的美称,即有道德之人。

    ②贻:同“遗”,遗留,留下。

    ③高景逸:即高攀龙,字存之,世称“景逸先生”,江苏无锡人,明代政治家、思想家。

    ④坦园:即康道平,字子履,号坦园。

    ⑤颜:匾额题字叫颜,又指堂上或门上的楣。

    ⑥夏峰先生:即孙奇峰,字启泰,号钟元,明清之际著名理学家,原籍直隶容城,晚年移居河南辉县夏峰村,故学者称夏峰先生。

    ⑦牛瑄:字立庵,今巩义市河洛镇人,武状元牛凤山之子,同治乙丑科(1865)进士,授金殿传胪,翰林院编修。工于书法,远近闻名。

  【译文】

  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用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做得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说:“遇事只要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我根据老伯的想法写下这些话,并取夏峰先生教育他儿子的话,加以概括:“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的道理吗?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做尽做绝罢了。”时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愚侄牛瑄敬题。

  忠厚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①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②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康氏家训

  【注释】

    ①酬酢(zuò):宾主相互敬酒,指交际应酬。

    ②鄙:作动词义,轻视,看不起。

  【译文】

  与人经商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吃亏心,吃亏是福;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有退让心,退一步海阔天空;日用生活开支务必存有节俭之心;操持世事,务必要存感恩之心。宁愿让别人看到我身上有一些小缺点而轻视,也不要让世人觉得我奸诈而产生强烈的抗拒和防备心理。前人的忠厚秉性、大智若愚,是我们后人的智慧所不能企及的。所以,我们要忠厚退让,留有余地。

  孝悌

  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

  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

  ——康百万庄园楹联

  【注释】

    ①椿萱:椿,落叶乔木,传说大椿长寿,古人喻指父亲;萱,草本植物,传说可以使人忘忧,喻指母亲。合称即代指父母。

    ②棠棣:也做常棣,《诗·小雅·常棣》篇,是一首叙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后常用以指称兄弟。

    ③芝兰:芝和兰是两种香草,今泛指优秀子弟和姐妹。

  【译文】

    入户问家世声望,奉行礼乐诗书孝悌,世代相传,使千古不朽;卷帘看满园春色,父母兄弟及优秀子女和睦相处,一派生机。

  崇德

  处世无他莫若为善,

  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康百万庄园楹联

   【译文】

   做人处事没有什么法则就是要一心向善;传承家风最好的方法还是教子弟读书。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康百万庄园楹联

   【译文】

    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心术不可违背天地意志;要注意修身养性,慎独慎微,言行举止要给子孙作榜样。

  

  诵鼎上词,常愿景行正考父;

  任天下事,可能遥揖范希文。

  ——康百万庄园楹联

  【注释】

   ①鼎上词:鼎上刻铸治国之道以教育后人。《灌园记·王蜀论谏》:“要知满损观欹器,欲识盈亏诵鼎铭。”

    ②景行:犹景仰。

    ③正考父:子姓,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湣公(子共)的玄孙、孔父嘉的父亲、孔子的七世祖。

    ④遥揖:遥,远。揖,拱手为礼。

    ⑤范希文:即范仲淹,字希文。

   【译文】

  诵读鼎铭,仰慕正考父的高尚德行;报效国家,学习范仲淹的志远才高。

  

  康百万庄园内景

  勤俭

  行道有福克勤有继,

  居安思危在约思纯。

  ——康百万庄园楹联

  【注释】

   ①行道:行其所学,为之行道。

    ②在约:在,居于。约,贫困、简要。

    ③思纯:纯,好、大。思纯,想到好形势。

  【译文】

  学以致用才是有福,能勤劳才有发展;在安全时要考虑到危险,贫困之时要想到好的发展形势。

  

  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

  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

  ——康百万庄园楹联

   【译文】

  想为祖宗增光,必须教子读书;要造福后代,最好的办法是勤俭持家。

  

  克俭克勤思其艰以图其易,

  是彝是训言有物而行有恒。

  ——康百万庄园楹联

   【注释】

    (1)克勤克俭:能节俭而又勤劳。《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2)彝训:日常的训诫。

  【译文】

    日常生活中既要节约又要勤劳,做任何事情先想实施的艰难与克服的办法,然后努力去做才能做好;日常行为要规范,不要说空话,多干实事,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重义

  商道无形商道即人道,

  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

  ——康百万庄园楹联

  【译文】

  经商的准则是无形的,经营的方式方法反映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商品是物质的、有形的,经营的商品映照的是自己的人品。

  

  友以义交情可久,

  财从道取利方长。

  ——康百万庄园楹联

  【译文】

    以道义交朋友,感情方可长久;遵循规范来生财,利润才会源源不断。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乐观时变,

  商品为轻商德为重审世诚为。

  ——康百万庄园楹联

   【注释】

   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也用来表示自己的志趣、见地与他人不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译文】

  别人不要的我要过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营销策略;商品是次要的,商德是主要的,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康百万庄园内景

  ●专家观点

  李佩甫:“留余”,豫商精神的集中体现

  康家世代传承、兴盛不衰,与良好的家训、家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康家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留余家训。康氏家族经过河洛文化熏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治家以“留余”思想为核心。康百万庄园里的“留余匾”,可以说思想内涵十分深刻。第一句:“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何谓“造化”,那就是上苍赐予我们的大自然。那就是蓝天白云、河流大地、青山绿水,树木花鸟……这是人世间赖以生存的一切。古人告诫说:人们呐,不要把你们的聪明才智用尽,不要竭泽而渔,不要破坏性的开采、剥夺,要与大自然共荣共存,要给大自然留一些休养生息的余地。第二句:“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在这里朝廷即是国家。古人告诫说:要有大局意识。没有国家的强盛,哪里会有家庭的幸福?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当天灾人祸降临的时候,你必须贡献你的一份力量。第三句:“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古人告诫说:无论你怎么富裕,都要想到天下受苦的百姓,人间的财富是不可以独享的。第四句:“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也是在告诫人们,生命是一代一代延续的,你的智慧、经验、福份都要给后代留下一些,千万不可用尽。

  富含哲理的留余家训正是豫商精神的集中体现。康氏家族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康氏家族挣得的钱财,相当一部分用于扶贫救灾、救苦救难、贡献国家、奉献社会,不仅得到朝廷的认可,亦赢得民众的敬佩和爱戴。

  第二,经商家训。康氏家规家训还集中见于“康氏家训”匾中。匾中写有61个精美的大篆字,内容为“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这是康家的经商家训。短短61字,精辟地道出了康家的经商秘诀:经商结交朋友要有吃亏心,要本着公平诚信的原则;与人交往懂得退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勤俭持家,才能长久……这篇家训铭文,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不管从社会风气,职业道德操守,还是为人处事,也都有很多启迪和警示,有着非常好的现实意义。

  第三,楹联家训。康氏家族得以传承数百年,还在于其秉承“义中求财,财归于义”的义利观,从几副对联可见一斑。“见义则为锄其德色,当仁不让养此心苗。”德色,自矜有恩于人,而见诸面部表情。这副对联意在劝诫,不可因见义勇为而沾沾自喜,要自然而然培养仁德。

  “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指朋友互相交往,要以“义”字当先,只有在“义”的基础上才能感情持久;财富的积累要依“道”而行,学会取之有道、诚信为本,只有这样才能源远流长。

  “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在经营中要依据对各种形势的综合判断,诚实守信经营,取得合法收益,再把这种收益融入民族和国家的大义之中。只有重视信用、遵守道义,方可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李佩甫)

版权所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86891931  邮编: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