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 首页  史海钩鉴
浙江金华沈氏:清心俭政 齐家有道
发布时间:2017-01-04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浏览人次:742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少时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梁武帝时封侯,官至尚书令,卒谥“隐”。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四声谱》等。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沈约是梁朝时公认的文学领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与谢朓、王融、范云等人一起创立了讲求声律的“永明体”(亦称“新体诗”),将同时代人周颙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归纳出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同时还提出了“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说”为后来“近体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山头下村

  

  山下头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地处金华东大门,东临航慈溪,西靠潜溪。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蝴蝶形的小山坡上。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沈约三十一世孙迁居至此,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现有村民76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沈。

  山下头村布局呈“开”字形,整个村落只有五个门可以出入,按照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设计建造。村中保存有沈氏宗祠、三益堂、西溪殿等明清时期古建筑28幢,村落保护范围面积 11.96公顷,仍保持传统风貌的村落面积为9.27公顷,历史建筑占地面积1.25公顷。2010年,山头下村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沈氏家训

  沈约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了《沈氏家训》,共13则,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而每一则又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沈氏家训》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恪守礼义廉耻,特别强调要发自内心扬清抑浊,慎独为本,严于律己,出淤泥而不染。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朔望会聚,拘祠责治毋纵。”

  《沈氏家训》还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凡读书者……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而一旦培育成材、出仕为官,则必须牢记“清心俭政”的祖训,以实际行动严格做到清廉节俭,并接受整个家族的监督。

  此外,因山头下村一带商业繁华,家族子弟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沈氏一族还制定了《禁嫖赌略言》,作为家训的补充和延伸。全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规矩、定处罚,谆谆劝导子孙后代端正行为,远离邪恶。

   ●视频脚本

  浙江金华沈氏:清心俭政 齐家有道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潜溪、航慈溪在这里蜿蜒流淌,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缓缓奔向金华的母亲河——婺江。被双溪紧紧环抱着的,正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头下村。

  【童声齐颂

  “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琅琅上口、铮铮有声,和“三字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沈氏“诫子书”,在这里成为了代代相传的《沈氏家训》。

  沈氏宗祠、三益堂、西溪殿……28幢明清古建筑,历经风霜雨雪、日月交替,见证了这里的人们从农耕文化迈入现代文明。这里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曾任东阳郡太守沈约的一脉后裔聚居地。自明代景泰年间迁居至此,至今已有500多年。

  八咏辉章 馨德相传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少年时期的沈约学习非常刻苦,常常在母亲的陪伴下看书至深夜,日积月累,学识不断提高。沈约著有《晋书》《宋书》等史籍,又首创“四声八病说”,为近体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出仕后的沈约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与金华有着深厚渊源,早年任东阳郡太守时勤政廉洁,造福一方。据史料记载,公元494年,沈约开始兴修水利,发动百姓对婺江河道进行疏浚。眼前的这座位于婺江北岸的“玄畅楼”,正是为纪念当年的工程而建。后来,因为沈约在此创作了“玄畅八咏”诗,而被后人更名为“八咏楼”。

  

  月上八咏楼

  “玄畅八咏”以诗言志,忧国忧民、心怀苍生,体现着沈约对德行操守的自省与警励。“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濯污扬清,去除世风之浊,谓“清心”;清正廉明,戒除奢靡之风,谓“俭政”。沈约虽身为太守,日常生活却异常简朴,崇尚淡泊明志,注重洁身自好。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沈约的住所竟然在城外郊区,其目的就是远离酒色与应酬。

  正是沈约的言传身教和严厉的家规家训,其子沈旋、沈趋也成为了高官,且均以清正廉洁闻名。沈约留下的诗文警句,加上其教子治家思想,经子孙后代的不断丰富、完善,最终浓缩为13则的《沈氏家训》。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林家骊:

    他是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沈约他是提倡美政的一个人,美政就是美好的政治;第二个方面,沈约是一个正派的人,他为人正派正直,还有很多的政绩;第三个方面,沈约也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他提倡节俭,俭政。蔡兴宗(南朝宋大臣)对他的评价很高:“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训诲可秉 家法严明

  潜溪一带,人杰地灵、文脉深厚,位列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曾以“潜溪”为号,在此开设讲席。山头下村的沈约后裔,一贯尊文重教,恪守儒家礼仪,定期诵读家训,不忘祖宗的谆谆教诲。

  【士子读书声

  “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

  《沈氏家训》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极为注重内心修炼,特别强调严于律己,以慎独为本,去除内心浮躁,摒弃华而不实。《沈氏家训》的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朔望会众,拘祠责治毋纵。”

  《沈氏家训》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凡读书者……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家族子孙一旦培育成材、出仕为官,则必须牢记祖训教诲,以实际行动严格做到“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戒仆从,务耕读”,并接受整个家族的监督。

  但凡进入村私塾就学的沈氏子孙,每日晨读,必须背诵家训,直至烂熟于心。《沈氏家训》,言简意赅,却又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深扎根于子子孙孙的心间。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学者 黄灵庚:

    沈氏家族的家训内容很丰富,家训家规里面对子孙后代的这些规定,就是要让子孙通过这样一种修炼,道德境界、思想境界都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那么,这样的人走上社会才可以建功立业,为社会服务。

  砥节砺行 贻范古今

  大公而小私,凡事讲规矩,是沈氏鲜明的家风印迹。沈约第四十二代孙沈鹤令,曾任清朝地方粮库的监理。有一年,山头下村遭遇水涝,村民们几乎颗粒无收。沈鹤令回老家探望母亲,很多乡邻都以为他会带回几袋粮食,纷纷到村口迎接。出乎意料的是,沈鹤令只背了一个行囊,里面只是一些换洗的衣物,而那一把雨伞,还是当年从老家带去的旧伞。

  这篇《禁嫖赌略言》,可谓家训的补充和延伸,体现着沈氏家族严格的齐家之法。全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规矩、定处罚,明确告诫子孙后代远离不良习气。

  这一座古桥,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牢固如初。公元1841年,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喜逢80大寿,子孙们合计着做一场体面的寿宴。沈感卿知道后,对子孙们说道:“你们不必为我的大寿浪费银两,把这些银两捐了吧,在潜溪上造一座石桥,方便乡亲们过河。”然而,遗憾的是沈感卿老人没有等到那一天。两年后,经过子孙们的共同努力,一座长20余米,宽1.5米的3孔石墩桥终于建成。为了纪念这位“私财不吝而公奉必约”的贤者,乡亲们将此桥命名为“仁寿桥”。

  无巧不成书,2001年,沈约第四十六代孙、抗日游击队老战士沈仲阳遗孀也迎来了80大寿。四个儿子效仿先祖,征得老母亲同意后,将祝寿款捐于公益,捐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环村道路,村容村貌为之一新。

  感人一幕,在2011年再次重现。因“仁寿桥”较狭窄,无法通行机动车辆,于是,沈约第四十九代孙沈才兴慷慨解囊,捐资50万元,在“仁寿桥”上游又建起了名为“余庆桥”的新桥。

  一座座古桥、新桥,装点着潜溪,方便了行人,也让山头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仁义古村”。留在村中的村民,耕读传家,和睦融洽。走出村外的人,出仕为官者清廉为官,务实为民;经商者诚信经营,好善乐施……

  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沈氏后裔 沈才土:

   我们这个家训,已经不再是仅仅写在宗谱上,甚至不仅仅是记在我们的脑子里。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风,可以说渗透在血液里,体现于言行中,成为我们宗族人的一种道德准则、行为准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准则。

  千古风流八咏楼,并未因岁月风雨而褪去昔日的光华,八咏辉章,传唱不息。五百多年来,沈约的修身、为官思想与《沈氏家训》一道,成为山头下村沈氏一族的齐家之法,润泽着后世子孙。一座古村的故事,也因为那一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传承而熠熠生辉。

  

  金华八咏楼

  ●山头下村《沈氏家训》摘编

  敬长上

  父母之恩重等天地。凡为子者,无论定省温清①,服劳奉养在所当尽。如因心之色惟疾之忧,继志述事之类种难具指,然要皆人子所当,曲体而躬身者也。或有不顺悖逆之辈,朔望会众,拘祠责治毋纵。

  ——摘自《沈氏家训·孝父母》

  【注释

   ①定省温清:出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指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

  【译文

  父母的恩情就像天地一样重大。作为子女,不管早晚向父母问安,还是冬天使他们温暖,夏天使他们凉爽,服事效劳、侍候赡养都应当竭尽全力。他们心里面的害怕和对疾病的担忧,继续先人的志向和事业等种种难以具体指明的事情,作子女的都应当亲自去过问、躬身践行。如果有悖逆此理的人,等到初一十五集会的时候,应该押到宗祠严厉惩治,不能纵容。

  子孙须恂恂孝友,温良谨厚。见尊长坐必起,行必后,应对必以名,有问必以告以实。

  子孙不许沉酣杯酌,喧哗歌舞,不顾尊长。若奉延宾客,虽雅歌投壶①,亦诚悫端肃,不必强人以酒,失容失德。

  ——摘自《沈氏家训·敬长上》

  【注释

   ①投壶:古代宴会礼制。亦为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壶口,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饮酒。

  【译文

  为人子孙要孝顺友爱,温顺善良恭谨敦厚。见到尊长坐下必当起立,走路应该走到长辈的后面,应对长辈定要合乎名分,诚实地回答长辈的问题。

    子孙不许沉迷饮酒、纵情歌舞,眼里没有长辈。如果接待客人,即使有歌唱和投壶这些娱乐节目,也应该真诚肃谨,不应该强迫别人喝酒,从而有失自己的德行仪态。

  和乡族

  乡比屋而居,交接既密,则衅窦易开,稍有不和便成吴越①。安在缓急相济而处同乡也。勉之。

  吾族众多往往,争论最失和气。复有一等不肖,扛帮挑衅,构人成仇不解,深可恶焉。为子孙者最宜辨省,毋为所惑,以伤祖宗一本之义。

  ——摘自《沈氏家训·和乡族》

  【注释

    ①吴越:春秋战国时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后世常用来比喻仇敌。

  【译文

   乡邻挨着屋而居住,接触频繁,容易引起争端,稍有不和就容易成为吴国和越国那样的仇人。平安度日的方法是,不论乡里何人,只要遇到困难,不管缓急,都要进行帮助,努力啊。

   我们的家族人数众多,彼此争吵最容易失去和气。而最没有出息的就是帮人抬杠挑衅,导致家人成仇人,这是多么可恶啊。作为我的子孙最应该辨认反省,不要为其所迷惑,以致损伤祖宗同源的道义。

  寡妇孤儿最宜存恤,使幼有所长而节得以全。或贫弱不能自理,亲族量分资给。本祠亦宜破格助补,以昭仁慈。

  ——摘自《沈氏家训·惜孤寡》

  【译文

   寡妇孤儿最应该受到救济,使年幼者可以顺利成长,节义之人得以保全。有贫困潦倒的人,亲人应该量力资助。本宗祠也应该补助他,使仁慈能昭明显著。

  率勤俭

  勤俭二字最是作家之道。勤则有以开财之源,俭则有以节财之流。故为男子者,虽素承富贵,必当夙兴夜寐,如稼穑艰难。为妇女者,虽高门贵族,亦必躬亲纺绩,修箕箒职业。一切衣食之类,务宜适中。不得斗罗绮之靡,逞口腹之欲。凡在家长,须时严训诲庶,家道兴而礼义出也。

  ——摘自《沈氏家训·率勤俭》

  【译文

  “勤俭”两个字是持家最好的方法。勤劳能开辟获取钱财途径,节俭可以节约开支。男人即使继承了家里的富贵,也应当早起晚睡,艰苦地进行春种秋收。作为妇女即使是出身豪门,也应该亲自纺丝缉麻,编织畚箕和扫帚。所有穿衣、吃饭的用度,都应该适中,不去比吃穿的好坏。凡是家长应当时时教诲子孙这个道理,只有家道兴盛,礼节道义才会显现出来。

  本族宴会,竞习奢靡,甚非所以存节俭、计长久也。今拟族宴止许五味不得过,为繁华破格者罚。

  ——摘自《沈氏家训·革奢侈》

  【译文

  本族的宴会竞相养成了奢侈风气,这不是提倡节俭、长久发展的道理啊。现今打算家族里的宴会,菜肴不能太铺张,太繁华奢侈要受到惩罚。

  

  古村瑞雪

  养贤才

  贤才系国家梁栋,盖合族之人文也。凡读书者,春冬朔望俱听,入祠会课,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

  ——摘自《沈氏家训·养贤才》

  【译文

    才智出众的人是国家的栋梁,也是整个家族中的礼乐教化的代表。但凡读书人春冬朔望都来宗祠听课的,宗祠都会给与补贴。学习好的,另外还有笔墨资助,学问有长进的给予奖赏,显示我族劝勉贤人培养国家栋粱。

  古者人生八岁入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入大学,教以穷理尽性修己治人之道。圣贤法度之言,经常之语具载方策,学则得之,不学则失之。故子孙须教读书知礼,不失为人之道。衣冠大族,皆始于此。毋得惜小费以妨大计。

  ——摘自《沈氏家训·务耕读》

  【译文

    古人八岁进入小学,教授洒水扫地,应对进退和关于礼乐射御书数等的文章。十五岁入大学,教授穷究天地万物之理与性、修己身治他人的道理。圣贤有关法律制度的言论和经常用的话语都写在书上,学了就得到了,不学就错过了。所以应该教子孙读书明礼节,懂得做人的道理。高官大族都是这么开始的,不要吝惜小钱而妨碍家族长远之计。

  禁游惰

  子孙有等不肖,好饰仪容,不事耕读,专务博弈渔猎,结党横行……有蹈此者,父兄不戒,则责父兄;本身不悛,则责治本身。

  ——摘自《沈氏家训·禁游惰》

  【译文

  子孙中有一些人很不争气,喜好装饰仪容,不从事耕稼读书,专门致力于赌博、钓鱼打猎等事务,交结损友、横行乡里……有此行为的人,父兄不惩戒的就责备父兄;自己不改过的就惩罚其自身。

  

  沈氏宗祠

  ●专家观点

  林家骊:淡泊明志 慎独守初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幸运的是,在当时的一批士大夫和文化精英的努力下,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这些文化精英当中就有沈约。

  沈约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著有“二十四史”之一《宋书》。不管世俗如何变迁,沈约始终修身律己,积极作为,承续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坚守。士大夫的气节、情操、追求,为人为官品性中的清心、俭政、慎独等,在沈约的诗文里、在他的从政生涯中都有鲜明的表达。这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和一脉相承的。沈约在历史上,其才华横溢,其尊崇地位,其政声清名,对沈氏后人来说,很有示范意义,通过一代代的努力,提炼为家规家训。这也为沈氏一族的兴旺发展提供了根系和源头。通过融合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切合家族管理实际,在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和管理的日常性实践中,形成了沈氏家风。金华山头下村沈氏一脉,其实正是因为沈约在金华当过太守,追随老祖宗的足迹而迁居过来,这样的传承可谓自然而然。

  就《沈氏家训》来说,首先,它有39个字的13则总纲,内容包括“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文字非常简洁精练,但又内涵深刻。它把儒家文化、老祖宗的思想精神教化,融为一体,整个组接丝丝入扣且琅琅上口,好比“三字经”,谁都记得牢、能理解,这是《沈氏家训》的纲领所在。其次,每一句总纲后面还有深入细致的阐述,哪些可以干,哪些不能做,明明白白,没有套话,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此外,沈氏一族还根据家族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禁嫖赌略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一步规范了后世子孙的行为。整部家训一层层铺开来,提纲挈领,层次分明,抓住要害。沈氏的齐家之道,可以说很有针对性,也很有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沈氏家训》还有两个立足点,一是清心,二是俭政。这在沈约自己的“八咏诗”中也有表述。清心,主要是淡泊明志,讲求慎独,去除浮躁和浑浊,也就是守住自己的内心。俭政的核心是俭,勤俭加简单朴素,也就是政清人和,当官做人不要追求华而不实、劳民伤财、奢靡过度、远离民生的花架子。家训的每一句都是严格要求的,比如“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戒仆从”,几句话就把要求讲清楚了。清心与俭政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古代家训里面比较通用,但是沈氏的提法比较成系统、有特色,在表述上三五成句且琅琅上口,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沈氏家训》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淡泊明志、俭以修身,《沈氏家训》等于是沈氏家族的一部“诫子书”。

  沈氏家训的传承,体现了一致性和连续性,体现了贯通古今的同频共振,体现了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生生不息的正能量。一个好的榜样,都是有具体表现的,也是鲜活生动的,可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山头下村因为靠近潜溪,修桥铺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公益事业。这样的传承,一代接一代,古今交融,血脉相通,让人感动,传递温暖。家训里面的优秀基因,一旦内化于子子孙孙的心中,最后的表现也必然是自觉的、相互影响的,能得到大家的纷纷点赞。而村风村貌焕然一新,其结果也就是“民德归厚”。(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家骊)

版权所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86891931  邮编: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