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 首页  史海钩鉴
浙江桐乡张履祥:耕则良农 读则良士
发布时间:2016-12-22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浏览人次:723


 

浙江桐乡张履祥:耕则良农 读则良士


 

  张履祥

  

  张履祥(1611—1674),字考夫,号念芝,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学者称杨园先生。张履祥是明清之际的大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农学家,其著作被后人编订为《杨园先生全集》,包括《备忘录》《训子语》《补农书》《近鉴》《言行见闻录》等,共十六种、五十四卷。

  张履祥是清代入祀孔庙的九人之一,其少时家贫,力学苦读,初受业于刘宗周,后专意程朱理学。明清鼎替,张履祥隐居家乡教书,躬耕自给。他的学术以仁为本,以修己为务。其学风“正大”,践履“笃实”,三百多年来对浙西一带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故张履祥及其友人、后学被称为“杨园学派”。

  

  杨园先生纪念馆

  杨园先生纪念馆

  在杨园先生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建有杨园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2007年,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采用明清时期古朴的四合院结构,粉墙黛瓦马头墙,独具江南韵味,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馆内展示杨园先生生平事迹,收藏有杨园先生著作集,《补农书》单印本,专家学者研究论文、书稿等。杨园先生强调“治生以稼穑为先”,重视农耕且身体力行,纪念馆两侧厢房陈列有当时的农家生活用具和农耕工具等。

  《训子语》

  张履祥晚年得子,担心自己不能完成教育子孙的使命,“每见世之迟暮得子,多至失教,以覆坠厥世,贻笑于人”,故而撰写了《训子语》一书。

  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祖宗传贻积善二字》《子孙固守农士家风》《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四章,下卷包括《正伦理》《笃恩谊》《远邪慝》《重世业》《承式微之运》《平世以谨礼义》《恂恂笃行是贤子孙》《要以守身为本》等八章,共十二章,每章又分若干条,全书共143条,两万三千多字。

  《训子语》中的家训思想有两个特点。其一,“耕读”,书中指出耕与读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所以,张履祥倡导子孙后代做一个良农、良士,耕读相兼,耕田治生而不忘读书修身。其二,“勤俭”,《训子语》中说立身之道在于“爱敬勤俭”。勤,不只是为了做事,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德;俭,不但可以养德,还可以养身,修养身心。

  该书影响深远,乾隆时理学名臣陈宏谋评价说:“先生以躬行所得,为训子之语。事不越于日用伦常,理惟主于忠信笃敬,实为立身行己之极则,所宜家置一编者也。”并将之收录于著名的《五种遗规》,作为童蒙教育读本。

  ●视频脚本

  浙江桐乡张履祥:勤俭立身 耕读传家

  【童声齐颂】“人家不论大小,总看此身起。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若是此身不正,贫贱固不成人家,富贵越不成人家……”

  朗朗稚声,连接起四百多年的光阴。

  孩子们诵读的,就是《训子语》中的片段。《训子语》的作者是张履祥(1611—1674),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学者称杨园先生。张履祥是明清之际的大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农学家,著作被后人编订为《杨园先生全集》,包括《言行见闻录》《备忘录》《训子语》《补农书》等,共十六种、五十四卷。

  浙江省桐乡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张森生:

    《训子语》一共十二章、一百四十三条。那是康熙四年,他在海盐澉浦教书的时候写的。那时候他自己50多岁了,而他的两个儿子都还不到10岁,长子只有8岁。古代人的寿命没有现代长,他可能考虑自己在世不久了,他就写下一些今后儿子可能要注意的事项和道理,形成《训子语》。书中把他50多年来做人、教书所思考的一些问题、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写成对子女的要求,留存下来,让子女今后根据他的教诲来做人做事。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天杰:

   我研究张履祥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了。就他的家训思想而言,我认为最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勤俭、一个是耕读。勤俭,也就是勤劳和简朴。耕读,也就是耕田和读书。耕田,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劳动观念、职业观念。读书,张履祥更倡导的是一种终生读书的理念。

  《训子语》提倡勤俭持家。张履祥提出:“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是好人家。懒惰则废业,恣肆则近刑,淫逸则败门户,丧身亡家,蔑不由此。”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天杰:

   杨园先生认为,任何人家,不论其贫、富、贵、贱,只要家里、家外都做到勤劳谨慎,遵纪守法,崇尚谦和,注重廉耻,那么就是一个好人家。反之,懒惰就会荒废了事业,放纵无忌就会招来刑罚,淫荡安逸的生活就会败坏门风,最后导致丧身、亡家,这些无不都是因为不能勤谨而引起的。

  《训子语》提倡耕读相兼。在《子孙固守农士家风》中,张履祥提出: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又不可虚有其名而无其实,古人耕必曰“力耕”,学必曰“力学”。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天杰:

   杨园先生说,无论做什么样的职业劳动,都不应该忘记读书;同样,无论你是在读什么样的书,也不应该忘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对于子弟的教育来说,耕和读两个方面要结合,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农耕的教育都要结合起来。如果不劳动,那么就会饥寒交迫;如果不读书,那么就会把礼义廉耻都忘记了。

  “勤俭”与“耕读”这两点重要思想,可以通过张履祥的“辛丑元旦春联”看出来:

   率素履攸行,耕则良农,读则良士;

    学古训有获,勤以养德,俭以养身。

  张履祥认为,好的家风来自一代代的传承。他在《训子语》中提出:“祖、父用心果能终身不忘,先世家法苟能遵守弗失,传之久远遂成家风,子、孙便易得好,好则又能及其后人矣。”所以,尽管他自幼丧父,但在母亲的教导下,张履祥不仅自勉自爱,努力向“贤”,也非常重视培养子孙之“贤”。《训子语》的结尾处,作者再次强调了本书的观点:“大要正伦理、笃恩谊,远邪慝,重世业。而以守身为本,继述为大”,全面地体现了一代大儒张履祥用儒家的伦理规范来教育子弟的理念。所以,他的后学、同样为桐乡文化名人的汪森在《训子语》的跋语中评价道:“非独先生之子当遵而不失,即凡为子者,皆可作座右铭也。”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陈海红:

    张履祥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他的思想具有明晰的社会反思的特点。《训子语》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导人以良的教育目标、严选蒙师的教育举措、自我磨炼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提升人格境界、维系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安定的积极意义。

  《训子语》刊行之后,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赞许,后世影响深远。在清朝作为中学堂修身读本的《五种遗规》中的《训俗遗规》,就辑录了《训子语》中的近半内容。当代学者编著的各种“家训”类著作之中,都绕不开杨园先生《训子语》。400多年后的今天,在杨园先生的故里,教育工作者们还在继承着他的教诲。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教师 余荣军:

    现在我们重提家规、家风、家训,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唤起我们对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张履祥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我们强调对孩子的爱、自由、平等。但别忘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需要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张履祥先生的《训子语》,将是建设良好家风的重要参考。

  公元1674年,六十四岁的张履祥病逝于杨园村自家的务本堂,后被葬于杨园宅东南。1864年,闽浙总督左宗棠捐资修葺张履祥墓,亲自题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张履祥墓旁边,还专设杨园祠。

  浙江省桐乡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张森生:

   张履祥先生在我们桐乡历史上很有影响。他逝世以后,就给他造了一个规格比较高的墓。光绪年间,我们桐乡有个学者叫严辰,他主编《桐乡县志》的时候,就专门写了比较详细的篇章记述张履祥先生,还附录了他的著作。

  张履祥一生,大都在本地教书、著述、务农,尽管“声名不出闾巷”,活动范围不过浙西一带,但因其学风“正大”、践履“笃实”,后世逐渐影响到安徽、山东、湖南等地的学者,对于清代理学发展影响深远,被后人公认为“理学真儒”,曾国藩、左宗棠等都对其赞誉有加。张履祥及其友人、后学被称为“杨园学派”。张履祥在清朝获得了入祀孔庙的殊荣,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陆世仪、张伯行、汤斌、陆陇其、孙奇逢同被列为儒家圣贤。

  小邑有大儒。在他的家乡浙江桐乡,张履祥一直得到后人的尊敬。2011年,张履祥诞辰400周年之际,桐乡市重修了杨园先生墓。他的老家杨园村,建立了杨园先生纪念馆、以杨园先生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礼堂,来纪念这位乡贤。

  【童声齐颂】“布衣祀两庑,古今能有几。吾乡得其一,杨园道在此……”

  

  桐乡风景·乌镇(一)

  ●张履祥家训摘编

  修身

  人家不论大小,总看此身起。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若是此身不正,贫贱固不成人家,富贵越不成人家,无论悖常逆理,祸败立至,即幸而未败,种种丑恶,为人羞耻不可言矣。所以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

  ——摘自张履祥《训子语》

  【译文

   任何人家,不论其家族大小,都应看重立身之道。如果立身端正,贫贱也能做成个人家,富贵也能做成个人家。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但也总能站住脚跟。如果立身不正,贫贱固然不能做成个人家,富贵越发不能做成个人家。做人做事违背情理,祸害、败亡立刻就会来临,即使侥幸躲过祸乱不曾败亡,家庭当中的种种丑恶,也会为人所不齿。所以说,一个人先要自己修养身心,然后最要紧的是教育好自家的子孙。

  凡做人,须有宽和之气。处家不论贫富,亦须有宽和之气。此是阳春景象,百物由以生长,所谓“天地之盛德气也”①。若一向刻急烦细,虽所执未为不是,不免秋杀气象,百物随以凋殒。

  ——摘自张履祥《训子语》

  【注释

   ①天地之盛德气也:天地四时之盛气。语出《礼记·乡饮酒义》:“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

  【译文

   做人必须要有宽和之气,居家不论贫贱或富贵,也都要有宽和之气。有这种气就像阳春三月的景象,万物都由此而生长,这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天地四时之盛气。如果向来都是苛刻严峻、繁杂琐碎,即使自己所坚持的不见得不对,也还是难免如同秋天的肃杀气象,万物也随之凋零败落。

  名节不可不自爱……行止语默,辞受取与,去就出处,生死存亡,无大小一裁乎义,而无所游移瞻顾,斯为自爱之实。义即命也,不知命,不知义,枉为小人而已。

  ——摘自张履祥《训子语》

  【译文

   不能不珍视自己的名誉与节操……言行举止,推受给予,出仕去职,生存死亡,无论大事小事一律合乎道义,也就不必有所迟疑,有所顾虑,这才是真正的珍视名誉、节操。道义关于命运,一个人不懂得把握命运,不明白道义,只能徒然做一个见识浅陋的人罢了。

  勤俭

  率素履①攸行,耕则良农,读则良士;

  学古训有获,勤以养德,俭以养身。

  ——摘自张履祥《辛丑元旦春联》

  【注释

   ①素履:用朴实无华的态度处世。语出《易·履》:“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译文

  以朴实无华的态度处世,耕田能成为优秀的农民,读书能成为优秀的士人。

   学习前人的的训诫有收获,勤劳可以修养品德,俭朴可以修养身心。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是好人家。懒惰则废业,恣肆①则近刑,淫逸则败门户,丧身亡家,蔑②不由此。

  ——摘自张履祥《训子语》

  【注释

   ①恣肆:放纵无顾忌。

    ②蔑:无,没有。

  【译文

  任何人家,不论其贫、富、贵、贱,只要内外做到勤劳谨慎,遵守礼节,敬畏法律,崇尚谦和,注重廉耻,就是好人家。反之,懒惰会荒废事业,放纵无忌会招来刑罚,纵欲放荡会败坏门风,最后导致丧身败家,都是因为这些原因。

  重教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其严者,岂必事事皆当?宽者,岂必事事皆非?然贤不肖之分恒于此。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摘自张履祥《训子语》

  【译文

   子弟年幼的时候,父母、师傅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将来长大了大多贤能;宽松的,则有许多不成材。当然严格的,不见得事事都处置得当;宽松的,也不见得事事处置不得当。但是贤能、不肖的分别却往往就在宽、严之中。严格要求的在督促责罚下,能够克服年轻子弟的方刚血气,收束其身心,种种教育的举动,让孩子知道有所顾忌,故而不敢太过放肆。宽松则往往迁就、纵容,使得孩子增长傲气、放纵情绪,所有罪恶的端倪,都由此滋生了。

  祖、父用心果能终身不忘,先世家法苟能遵守弗失,传之久远遂成家风,子、孙便易得好,好则又能及其后人矣。

  ——摘自张履祥《训子语》

  【译文

   如果能够始终不忘记祖辈、父辈维持家庭的用心,遵守祖先们传承下来的家法,不让它们遗失,那么一代一代传续下去就能形成家风。受到家风熏陶,子孙就容易学好,而好的言行又能影响到更后面的子孙了。

  立志

  此志一定,便须实做工夫,以必求其如我所志而后已。日用之间,一切外诱凡可以夺志者,力屏绝之。如耳之于声,目之于色,口之于味,鼻之于臭①,四肢之于安佚之类,固有不知其然而浸淫入之者。惟有猛提此志,一发深省曰:“吾志为何,而以是自丧乎?”则于学也,将有欲罢不能者矣。

  ——摘自张履祥《论学十二则》

  【注释

    ①臭(xiù):同嗅,气味。

  【译文

  志向一旦确定,就必须扎扎实实去做功夫,要求自己必须实现所定的志向才可以。日常生活中,凡是会影响志向的诱惑,都要尽力摈弃。比如耳朵对于美妙的声音,眼睛对于美好的颜色,嘴巴对于美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等等,可能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蔓延整个身心,从而沉溺其中。唯有时常以曾经的志向提醒自己,引发自身深刻警醒:“我的志向到底是什么,怎么能够因为这些诱惑丧失了呢?”这样之后再去学习,就会有欲罢不能的感觉了。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当为可有不可无之人。以一家而论,一家不可无;一乡而论,一乡不可无;以至一国天下皆然。所谓“其生也荣,其死也哀”①,方不负父母生我之意。今人志卑气弱,说及此际,则以为必非人之所能为。噫!人特不为耳。

  ——摘自张履祥《论学十二则》

  【注释

  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生前家国荣耀,死后万民哀恸。语出《论语·子张》。

  【译文

   我们生养于天地之间,应当成为有用的、不可缺少的人。对于家庭不可或缺,对于乡里也不可缺少,甚至对于国家、天下也都一样。就像《论语》说的生前享受家国荣耀,死后万民哀恸,赢得这样的尊敬爱戴,才不辜负父母生我养我的一番苦心。现在的人,大多志气卑下,说起要有志气之类的话,往往也认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哎!其实都只是不愿意去做罢了。

  忠信

  忠信笃敬,是一生做人根本。若子弟在家庭不敬信父兄,在学堂不敬信师友,欺诈敖慢①,习以性成,望其读书明义理,向后长进难矣。欺诈与否,于语言见之;敖慢与否,于动止见之,不可掩也。自以为得则害己,诱人出此则害人。害己必至害人,害人适以害己。人家生此子弟,是大不幸,戒之戒之。

  ——摘自张履祥《示儿二》

  【注释

   ①敖慢:敖,通“傲”。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无礼。

  【译文

   忠诚信实、笃厚敬肃,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子弟在家中不能尊敬、信任父母兄弟,在学校不能尊敬、信任老师、朋友,欺骗别人,傲慢无礼,渐渐成为习惯,再想盼望他读书明理、有所长进就难了。为人是否欺诈,从他的言语中能觉察到;为人是否傲慢,能从他的行动中看出来,这是掩饰不住的。欺诈傲慢的人,自以为得当,就害了自己;引诱别人欺诈傲慢,就害了别人。害自己一定会害别人,害别人正好害自己。如果生了这样的子女,就是大不幸,一定要引以为戒。

  

  桐乡风景·乌镇(二)

  ●专家观点

  陈延斌:爱敬勤俭,张履祥培养“贤子孙”的要诀

  张履祥的家训《训子语》,其中教化思想及其实践具有不少不同于前人的地方,尤其是培养“贤子孙”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极为可贵的。

  在家训中,张履祥明确提出了“子孙何以贤”的问题。他说,“子孙何以贤?惟尊礼师傅以修身、继述祖宗以启后是也”。他说自己的家族数世以来没有显盛,只有“积善”二字,“家门守之,乡里亦信之,此风可长不可失也”。他用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作喻,告诫儿子为人厚道、积德累善是关系家庭兴衰存亡的“古今不易之道”。

  那么怎么做“贤子孙”呢?《训子语》谈到了很多方面,但最为基本的是“立身四要”。

  何谓“立身四要”?张履祥解释为:“曰爱,曰敬,曰勤,曰俭。”

  “爱”和“敬”,是与人相处之道。张履祥认为:“一家之亲之外,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以至乡党朋友,亦如之;朝廷邦国,亦如之。”如何得其心?他提出“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

  “勤”和“俭”,是“自处之道”。与其他的家训作者一样,张履祥要子弟自立自强,勤劳节俭,力戒奢侈。他教育儿子“处贫困,惟有勤劳刻苦,以营本业。布衣蔬食,终岁所需无几,何忧弗给……所忧者,不克自立,辱其身以及其亲耳!”鉴于家庭主妇在理财、教子方面的重要责任,在生活节俭方面,他特别告诫“妇人尤戒华侈”,加强妇德修养。

  如何践行“立身四要”,以培养“贤子孙”呢?张履祥家训中大致强调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延师教子。这是他特别强调的。他认为如果不教,再好的子弟也不能成材,所以他非常强调师教之重要。他说:“古者易子而教,后世负笈从师,要无不教其子者。”张履祥指出,中等资质的人,得到老师的教诲,可以达到上等的水平;得不到老师的教诲,就会退到下等资质的水平。这样,“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已”。在选择老师上,他提出的标准是:“师必择其刚毅正直、老成有德业者,事之终身。”他批评那些只知为子孙留下田宅金钱、而不知为他们聘请老师的人,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他认为无论家庭情况如何,也要尽量使子弟得到老师的教诲,他甚至说“世人但知不可生而无父,岂知尤不可生而无师乎?”

  其次是教宜严不宜宽。张履祥说:“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长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他认为贤与不肖,就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对子弟严格要求:“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则姑息,放纵姿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是近善远佞。张履祥还教导儿子要“知人”。他认为知人,才能“亲贤远不肖”;不知人,则必然近小人远贤人,最终“身危家败”。如何才能识别贤人、亲近贤人呢?张履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列举了二十多种“贤者”与“不肖”的特征,供儿子学习鉴别。比如:“贤者必刚直,不肖者必柔佞;贤者必平正,不肖者必偏僻;贤者必虚公,不肖必私系;贤者必谦恭,不肖必骄慢;贤者必谨慎,不肖必姿肆;贤者必让,不肖必争;贤者必开诚,不肖必险诈;贤者必特立,不肖必附和;贤者必持重,不肖必轻捷;贤者必乐底,不肖必喜败;贤者必韬晦,不肖必表报;贤者必宽厚慈良,不肖必苛刻残忍……”张履祥对贤与不贤特征的比较,是很有道理的。

  为这篇家训写跋的学者汪森评价《训子言》说:“凡为子者皆可做座右铭也。”此言不虚!(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延斌)

 

  
版权所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86891931  邮编: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