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天下以惩贪为要。――《清圣祖实录》 康熙,本名玄烨,姓爱新觉罗,即清圣祖,顺治第三子,我国历史上杰出帝王之一。他一生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漠北、亲征雅克萨、击败俄罗斯、稳定中国疆域,铸成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他始终坚持“民为邦本,勤恤为先”即以恭俭为本,勤恤为先,关心民疾,与民休息的廉政思想。 《清圣祖实录》中,康熙说:“帝王致治,首先维持风化,辨别等威,崇尚节俭,禁止奢侈”,他深刻的明白,天生之材有限,民之膏容易尽,所以,他认为做帝王的应以仁治天下,而不以威服天下,所以应恤民养民,使之能够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康熙体察民情,每遇灾害,他都注重赈济,还多行田粮赋役蠲免之善政。为真正做到“民为邦本,勤恤为先”,康熙严令永停圈地,宣布将明代藩王庄田“更名田”,以使人民发展社会经济。 他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这项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广大贫困农民的赋税,促进了劳动力人口的增加。康熙在为政勤谨,惩贪倡廉方面也多有论述,这主要记载于《康熙政要》中。例如他在论及君王为政用贤时认为,一国之君,处理朝政,应有“兢业之心”,须“先人而忧,后人而乐”,而不能懈怠纵佚,任意率行;君王任用贤才,应先观其德,然后再量度其才,因为如果为官心术不正,则才学必不能用于正道;其爱民之心,令后人敬仰。 康熙认为:“致治之道,首在惩戒贪蠹”,对贪污官吏应先当教训告诫,如果始终怙恶不悛,则依法惩治,决不姑息,多次寻求革禁之法。 同时对操守廉洁者应多加奖励,“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众多清官,更加有益于老百姓。 康熙的“民为邦本,勤恤为先”的廉政思想,铸就了全国大一统的全盛局面,成为封建帝王中的佼佼者,被后人称之为“守成之君,开创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