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县,古时称“细阳县”,一条黑茨河从境内穿流而过。在太和县城以北30公里的茨河南岸,有一片始建于明朝的“倪公祠”、“经锄楼”、“课最堂”和“倪宽衣冢墓”等古代建筑。这片建筑是为纪念我国汉代御史大夫倪宽而建。 倪宽,又名儿宽,字仲文。在我国历史上,倪宽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监察官员,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水利专家。他童年时曾经在细阳生活、学习,从政后还亲自处理过细阳的经济案件,其清正廉洁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为纪念他,明嘉靖年间建“倪公祠”,万历年间建“课最堂”、“经锄楼”,栽翠柏,清乾隆年间设“经锄书院”,民国时期设中心学堂,并将该地取名“倪邱”。“倪公祠”、“经锄楼”等建筑群,于198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倪公祠”两侧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倪宽的对联:“御史名百世,遗德裕后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有传世书法名帖《倪宽赞》,盛赞汉武帝治国有方,选贤任能,使汉初人才辈出、济济如雨的盛状。文中所列董仲舒、司马迁等数十人皆是经国大才,但独以《倪宽赞》为篇名,足见倪宽声望和影响之大。 倪宽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母亲给人做工为生。倪宽10多岁时跟随母亲逃荒到细阳县,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勤工俭学”。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道德经》《论语》《孝经》《五经》等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憩时认真诵读,细心研究,“带经而锄”的故事遂流传甚广。 御史大夫是 “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他的公正廉明,名闻天下。一年,细阳县茨河沿岸发生严重水灾,地方官奏报后,皇上紧急拨款赈灾,可下拨粮款多被地方官吏侵吞,土豪劣绅则趁机囤积粮食,而真正分到百姓手里的粮食则寥寥无几。倪宽得知此事后,主动请旨前往查办。为避免打草惊蛇,他命一路人骑马抬轿从陆路浩浩荡荡向细阳进发,自己却带少数人乘船由水路前行,沿途展开调查,掌握了细阳县令贪赃枉法、侵吞赈灾粮款的有力证据。随后,他将细阳县令革职查办,接着下令开仓放粮,当地群众奔走相告,拍手称快。 倪宽在任上,大力发展农业,规劝农民勤奋耕作,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百姓家家有存粮。他对诉讼案件认真审理,秉公断案,从不乱用刑罚,以避免冤案。他体恤民情,常到民间访贫问苦,得到百姓拥戴。他还“定水令,广溉田”,所定《水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农田水利法规。 倪宽的一生,正如《七律•倪宽》所曰:汉书褚帖汗青长,赞誉倪宽纸墨香。来客人怀忧国相,荷锄谁识带经郎?三公八载青袍短,一墓千年碧草长。举善恤民传里巷,平生博学续欧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