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为民不是超越时空的抽象口号,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漂亮辞令,不是时髦的道德标签,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也不仅是写在匾额上的金字招牌,它蕴涵着共产党员“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利益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肺腑之言,犹如种子对泥土一生的承诺! 祖先大禹教诲我们说:我治理天下,常常害怕民众产生怨恨情绪,害怕得好像用腐朽的绳索来驾驭6匹大马,时刻有绳断马奔的危险。对于民众只可亲近,不能以为他们卑微而加以轻视。 古代思想家曾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爱民、利民、养民、惠民、富民。民本思想的源头,至少要追溯至《老子》。在《老子》八十一章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章节提到了“民”、“百姓”。 《论语?雍也篇》载,樊迟请教孔子什么叫聪明?答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用现代语翻译就是,一个人活着要为民众着想,为民众谋利,为民众奉献。 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就是土地、人民和政治。如果某个诸侯把珍珠美玉当成宝贝,那么祸患必定会降临在他的头上。孟子的“三宝说”比西方的“国家三要素说”早了两千多年。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理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得到百姓拥护,国家才能安定,君主才能在位子上坐稳。而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就必须实行仁政,真正把百姓的冷暖苦乐放在心上。水可以载船到达君王想要到的地方,也可以把船颠覆,使君王到不了目的地。 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和事业成败。只顾个人欢乐,只能得到一时之乐。夏王朝的平民百姓为什么希望早日与夏桀同归于尽呢?就是因为夏桀的暴虐统治脱离民众,失掉民心。正如孟子所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与民同甘苦饥寒,共休戚好恶,是忧乐天下最基本的含义。有年冬天,齐景公身披狐皮大衣,对晋见的晏子说:“真是奇怪啊,雨雪下了3日而不觉寒冷。”晏子回答说:“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想到别人是饥饿的;自己穿暖了,想到别人没衣穿而感到寒冷;自己身处安逸,想到别人的劳累。现在的君王不知也。”齐景公说:“讲得好!我已经知道你的意思了。”于是发布命令,拿出裘衣,搬出粮食,发给那些饥寒的百姓。 以忧国忧民为怀的郑板桥,在一首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居于轩冕之中,莫忘山林之趣味;处于林泉之下,常怀廊庙之经纶。志行高洁、忧国忧民之士,不论身居官位还是退居闲处,都不忘社稷苍生,关心民间疾苦,都把百姓当作根本,把民众当作命脉,不与官场的腐败作风同流合污。这样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我们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应当比古代的志士仁人更高,比他们做得更好。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是“土生土长”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 党性、宗旨、作风,三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核心是宗旨问题,有什么样的宗旨,就会有什么样的作风、什么样的党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有坚定的党性、良好的作风。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 因此,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一切行为,都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作为干工作、办事情的衡量标准,以对人民负责为执政基本底线,树立“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理念,培养“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谦卑,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向群众弯下腰来、蹲下来、坐下来,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始终把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否则,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