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 首页  史海钩鉴
文化兴 国运兴
发布时间:2017-12-1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人次:46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任何民族的发展与国家振兴,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名言,“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发展和振兴的。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只是凭借物质的丰富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难以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敬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坚定对自己民族与国家的文化自信,不断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事关国家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和制度历经各种尝试和探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特别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乃至雄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位。中国社会的变革也从器物、制度再到文化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关口,文化是支撑国家政治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复兴、崛起的先导,也是国家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的繁荣发展取决于一国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统一的文化发展道路。其根本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坚定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自信。文化是多样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正因其多样性才有了交流互鉴的价值。任何一种文化要获得持续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世界其他国家精神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一个国家越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就越能够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就越能够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中华文化虽植根于中华大地,但自古以来就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不断汲取内外多维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中国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能被公认为世界强国,吸引异国人士纷至沓来汇聚长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自信、包容的文化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开放的心态融通外域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今日的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更需要以自信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之优长,博采各国之智慧,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有更多创新创造,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才能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推进文化创新。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历程,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还不相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结果是,中国走向世界了,但世界并未真正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这就要求破除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方式做法,打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吾心信其成,则无坚不摧;吾心信其不成,则反掌折枝之易亦不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得到繁荣发展,能否发挥出强大的支撑作用,对于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版权所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86891931  邮编: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