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 首页  史海钩鉴
四川剑阁李榕: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
发布时间:2017-06-06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浏览人次:457


  

四川剑阁李榕: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


  

  李榕

  

  李榕(1819-1889年),字申夫,四川剑州下寺场何马沟(今四川省剑阁县下寺镇友于村)人,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礼部主事,后赴湘军大营追随老师曾国藩,军功不凡,历迁江宁盐运使、湖北按察使等职,官至湖南布政使。同治年间返乡,修史讲学,先后在剑州兼山书院、江油登龙书院、匡山书院担任山长、讲席18年,以“古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人才。

  李榕精通诗文、工书法,治学严谨,有《十三峰书屋全集》传世。

  李榕家规家训

  李榕先祖本为普通农户,但耕不废读,曾留下“启我愚昧,佑我聪明;克勤克俭,且读且耕;不学下流,不堕家声”的祖训。李榕母亲安氏“好礼节俭,贤淑理智”,治家强调“四戒”:“力戒耳软任性、偏信和偏疑;力戒弟兄子侄妯娌不和睦;力戒疏慢亲友;力戒骄凌贫贱。”

  李榕本人则写了多首教育家人的诗词如《示儿》《示内人》《示弟》等,教育子孙继承先辈家风,克勤克俭,自食其力,团结友爱。此外,他的著作《十三峰书屋全集》中的诸多名言警句,如“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翕宜朝夕”等也被子孙视作家规家训,遵崇至今。

  ●视频脚本

  四川剑阁李榕:克勤克俭 负耒横经

  

  剑门雄关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让剑门关闻名遐迩,现如今的剑阁除了传诵这首诗外,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乡贤——清代翰林李榕。

    莫讶达官少橐钱,吾家两世砚为田。

    汝曹况有森森骨,他日应无葛帔怜。

  这首《示儿》是李榕教育自己后辈的诗词。在剑阁,他的家规家训广为流传。这里的人们熟知,家乡曾有一位“李翰林”,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的后辈也都善待邻里、家风淳朴。许多人都会前往李榕纪念馆参观拜谒,寻访先辈廉俭的一生。

  李榕,字申夫,剑阁人氏,清咸丰年间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湖南布政使。同治年间返乡,修史讲学,终老乡里。

  

  剑门七十二峰

  这里是四川省剑阁县下寺镇。剑门七十二峰卫列其东,清江河蜿蜒其右,山乡景致,恬静秀丽。

  清乾隆年间,一位李姓中年男子带着两个孩子从百里之外的樵店乡迁居到这里当佣工,经过20年打拼,他在何马沟买田置地,在这里安家立业,李榕就是这个家族的第四代传人。

  李氏家族世代从事农耕,耕作之余特别重视读书,李榕先祖李作柱就留下了这样的祖训:“启我愚昧,佑我聪明;克勤克俭,且读且耕;不学下流,不堕家声。”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地处山沟的李家看到山外世界,并且让孩子从小树立起勤劳、正直的观念。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谭继和: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从官吏到民间,从知识精英到一般老百姓的家庭,都讲究耕读传家。我们四川几乎每一个县的县志都会写明这个县是“既耕且读”“负耒横经”的,素有这样一种耕和读相结合的传统。

  李榕的父亲李时荣于道光五年(1825年)中举,他以祖训和国学从小浸润李榕初开的心田。

  李榕的母亲安氏“好礼节俭,贤淑理智”。她秉承李氏家族“勤、和、恕、让”的家规相夫教子,被乡贤誉为“母仪之魁”。安氏勤俭温良,治家有方,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调“四戒”:“力戒耳软任性、偏信和偏疑;力戒弟兄子侄妯娌不和睦;力戒疏慢亲友;力戒骄凌贫贱。”

  李榕研究会会长、李氏后裔 李安全:

    我们李家的家规“勤、和、恕、让”四个字,包含很多思想内容,但最根本的就是教我们要勤劳善良。家规中要求李家子弟每年农忙都要和雇工一起劳动,同桌吃饭,这使李家子弟从小与耕夫相处,悯农情结根深蒂固。

  李榕天资聪颖,被乡里传为“神童”。他先后拜绵州叶梵山、陕西杜友山、成都李西沤等名儒为师,3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与罗江李调元、同窗李眉生并称为“蜀中三李”,在全国很有影响。

  青壮年时期的李榕才高志达,办事光明磊落,被称为“中兴能吏”。1866年,李榕被授正三品湖北按察使,他从政以德治和礼治为主,以刑法为辅,认为为官者要先正己后正人。他自己从不接受馈赠物品,不听阿谀奉承,不追求奢华生活,并且教育僚属立情操、办实事,为官要持俭、简,处事要不偏不倚,过好人情关,要轻刑罚、重亲勘。任职期间,他每天恪尽职守办理签押案牍,从不参与官场侈谈应酬,一洗当地浮糜风气。

  1867年9月,李榕升迁湖南布政使,主管一省钱粮和人事升迁。从湖北到湖南,沿途州府都张罗着要“具礼迎候”。李榕得知消息后,吩咐家人在船上备足饮食,径直从武昌乘船抵达长沙藩台,中途不停留、不下船、不接受任何宴请与礼赠。

  就任后,李榕大刀阔斧整顿吏治,惩治庸政、懒政,要求所属官员严格管束家人,不得仗势作歹;断案要亲自勘察,下乡要轻车简从,以诚求证。李榕发现湖南捐输局名为“勤捐济饷”,实则敲诈勒索老百姓。为此,他申奏朝廷,断然将捐输局全部裁撤,明令民间捐税不得随意乱涨滥涨,“豁免下户,着重上户,使不得巧避”。吏治整顿让官场风气大改,课税调整让社会反响热烈。曾国藩称赞 :“申夫在鄂,属吏乐其摆脱官场习气,同僚亦敬其清操。到湘后,誉望更胜于鄂。”

  清廉为官、率直为人是李榕最大的人生亮点。在给江苏按察使李眉山和江油县令熊夑臣信中写道:“率直乃君子本色”,“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他用行动彰显了自己的价值观,在湖南任职期间,府衙每年拒收“陋规钱”约在万两白银上下。1869年,李榕51岁时遭受诬陷罢官还乡,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李榕从此退出了官场。

  

  清廉石

  讲解员:“这几块石头曾经置于翰林府门前,是李榕先生从湖南带回的,人们称其为‘清廉石’。”

  现置于剑阁县龙江小学的这几块石头曾跟随李榕行船归乡,见证了一段清廉佳话。李榕先生罢官后按清朝规制应返回故乡,可是他在任期间为官清廉没有余钱,又拒绝别人馈赠,只能靠出售书法墨宝筹资,迟延近两个月才凑足路费。返乡时没有重物压舱导致船行不稳,不得不就地搬取两块大石头压舱。李榕回到故乡后将这两块石头放在翰林府西阶作为纪念。“两袖清风归故里,一对顽石压中舱”,这副盛赞李榕清廉的楹联,至今流传于民间。

  返乡后,李榕处于“穷愁”之时,也不接受无故馈赠。他的弟子李平山任右江知府,要送他二百金以谢师恩。李榕对他说:“惠金可谢,得循良政绩为吾党光辉,尤可谢也!”礼金如数退还。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显春:

    为官重清廉、做人讲操守,这是李榕用他一生经历教给后人的一堂课,而且这堂课因为李榕的身体力行而更加生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李榕曾任教过的剑阁兼山书院

  李榕特别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看到乡里少有人读书识字,就在自家院落的东边镜默斋开办学房,让乡邻儿童前来学习,首开家乡教书育人先河。教学期间,他推行“古道树人”的教育理念,造就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留下宝贵的教育方法。

  1878年,李榕故里何马沟何、马二姓已经人丁式微,李氏弟子倡议将何马沟改为李家沟。李榕几经思忖,取《尚书》“惟孝友于兄弟”句,最终把何马沟更名为“友于庄”,希望乡邻能像兄弟般和谐相处。

  剑阁县图书馆保留的一份手扎,是李榕写给牛贩子田贵的信。信中谈及:本乡耕牛遭瘟疫,十死七八,来春必误农事。为此,李榕决定自己垫资,委托田贵提前选购四、五十头耕牛,来春照买价供应缺牛的农户。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显春: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李榕自己已经不再为官,还能关心百姓,为乡邻垫支耕牛的费用,为他们排忧解难,一纸信件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仁厚之心。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就是他教书育人的根基。

  李榕一生勤勉好学、奋发有为,在军事、文论、教育、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他主编的《剑州志》至今被史家誉为“网罗宏富、善恶自见”的志书典范。1888年,成都望江楼崇丽阁建成,四川督抚和士绅恳请李榕撰联并参加开阁仪式。李榕此时已年届古稀,仪式未能参加,却留下一对名联:

    开阁集群英,问琴台绝调,卜肆高踪,采石狂歌,射洪感遇,古贤哲几许风流,忽揽起儋耳逐臣,哀牢戍客,乡邦直道尚依然,衰运待人扶,莫侈谈国富民殷,漫和当年俚曲。

    凭栏飞逸兴,看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峨眉新月,峡口素秋,好江山尽归图画,更忆及草堂诗社,花市春城,壮岁旧游犹在否,老怀还自遣,窃愿与幽思丽藻,同分此地呤笺。

  楹联气韵流畅,用典贴切,大气磅礴又不失真情实意,更有感时吟叹,堪称绝唱。

  李榕写下这幅长联后不到一年就与世长辞。时任龙安知府蒋少穆将其著述、书信等著作辑为《十三峰书屋全集》。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谭继和:

    李榕全部的著作,我认为有8个字可以概括其特征:公忠体国、一清二白。他的文章里面深刻体现了廉洁为本、清白为根的这样一种精神。

  李榕在朝为官被称为“中兴能吏”,在乡育人更是“惠泽乡里”。他的一生无愧于自己和百姓,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他始终坚定自己从祖辈那里继承过来的仁、义、礼、智、信,并且在自己的家风教育中留下了《示儿》《示内人》《示弟》等众多内容,“家规十足”也被继承发扬、诵读至今。

    珍馐吃不尽,家中茶饭饱便足。

    锦绣穿不尽,粗布衣裳暖便足。

    诗书读不尽,到处留心学便足。

    岁月享不尽,静中恬养寿便足。

    名利贪不尽,知机守命意便足。

    声色恋不尽,破幻醒迷情便足……

  现如今,每年的冬至时分,李氏后人都会自觉来到塑像前祭拜先祖,重温耕读持家、勤俭好学的家风。他的思想和理念早已成为“榕”树的众多根系,联结着家乡这一方水土,根植于后人心田。

  

  李榕纪念馆大门

  ●李榕家规家训摘编

  耕读

  克勤克俭,且读且耕;

  不学下流,不堕家声。

  ——摘自李氏祖训

  【译文】

    要勤劳节俭,一边读书、一边耕种;不要做那些不务正业的事情,不要毁坏我们家族耕读传家的名声。

  

  翕宜朝夕,耕读为本。

  ——李氏“八字”家规

  【注释】

    ①翕(xī):本义是闭合、收拢,可表示合、聚、和顺的意思。

  【译文】

    每天都要低调收敛、不可张扬,牢记农耕和读书这一根本,不许偷懒。

  

  莫讶达官少橐钱,吾家两世砚为田。

  汝曹况有森森骨,他日应无葛帔怜。

  ——李榕《示儿》

  【注释】

    ①橐(tuó):口袋。

    ②汝曹:你们、尔等。

    ③葛帔(ɡě pèi):用葛制成的披肩。《南史·任昉传》:“西华冬月着葛帔綀裙,道逢平原刘孝标,泫然矜之,谓曰:‘我当为卿作计。’”后因以“葛帔”为怜恤友人贫困之典。

  【译文】

    别奇怪当官的父亲口袋里钱少,我们家最少两代人都是耕读为本,勤俭持家的。况且你们都是有骨气、有志气的人,只要勤勉,以后应该不会缺吃少穿的。

  和睦

  力戒耳软任性、偏信和偏疑;

  力戒弟兄子侄妯娌不和睦;

  力戒疏慢亲友;

  力戒骄凌贫贱。

  ——李氏家规“四戒”

  【注释】

    ①妯娌:兄弟的妻子的合称。

  【译文】

    一定不能轻信人言、放纵不约束自己,或者偏听一方、乱怀疑别人;一定要防止一家人不和睦团结;一定不能轻忽、怠慢亲人朋友;一定不能欺压、凌辱穷苦人家。

  

  君浮十盏舌生澜,我过三蕉兴已阑。

  便作孔梨崇让德,一年常得酒杯宽。

  ——李榕《示弟》

  【注释】

    ①三蕉:即三杯;“蕉叶杯”是古代常见的一种酒杯,深而窄,形似芭蕉叶。

    ②孔梨:用孔融让梨的典故,言兄弟友爱。

  【译文】

    兄弟你喝十杯酒还那么意气风发,我才喝三杯就没有了酒的兴趣。但我们兄弟间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每年经常聚一聚,互相关爱和帮助,互相体谅与关怀。

  

  仆返南中妪返家,渔樵无复旧生涯。

  与卿交质为僮婢,莫动牛衣日后嗟。

  ——李榕《示内子》

  【注释】

    ①交质:古代列国互相派人为质,作为守信的保证。此是相依相伴偕老的幽默表述。

    ②牛衣:汉代王章为诸生,学于长安,生病无被,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诀别。后用“牛衣对泣”谓夫妻共守贫穷,或形容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

  【解读】

    1879年,李榕受浙江巡抚梅启照邀请南游杭州,妻子送至清江河边,李榕作此诗话别:我到南方去,你回家吧,以后我们暂时没有那钓鱼打柴的自在生活,但我们要互相帮助理解,免得以后遗憾。

  

  李榕纪念馆内景

  廉洁

  廉之一字是我辈铁板注脚,毫无移易处。

  ——摘自李榕《复熊燮臣馆丈》

  【注释】

    ①李榕在江油(今四川绵阳江油市)匡山书院任教期间,江油县令熊燮臣奉调他处任职,致信请教吏治之方。李榕在给他的回信中写了这句话。

    ②铁板注脚:注脚,解释字句的文字。指最具权威,不可动摇的注解。

  【译文】

    “廉”这个字是我们这辈人身上最不可动摇的标注,一丝一毫都不能移动。

  

  常看有用书,省无益应酬。

  ——摘自李榕《致谢佩舒门人》

  【注释】

    ①谢佩舒:李榕门生,曾任柳州知州。

  【译文】

    经常读有用的书籍,减少不必要的应酬。

  知足

  珍馐吃不尽,家中茶饭饱便足。

  锦绣穿不尽,粗布衣裳暖便足。

  诗书读不尽,到处留心学便足。

  岁月享不尽,静中恬养寿便足。

  名利贪不尽,知机守命意便足。

  声色恋不尽,破幻醒迷情便足。

  园亭起不尽,随地即安居便足。

  参茸饵不尽,谨慎起居医便足。

  山水游不尽,遇景最赏乐便足。

  器皿置不尽,粗朴不乏用便足。

  ——李氏“家规十足”

  【解读】

    “家规十足”收录于李氏族谱,意在劝诫子孙淡泊名利,节俭传家,学会知足常乐。

  

  剑阁龙江小学内的李榕塑像

  ●专家观点

  谭继和:顺不自傲 逆不气馁

  李榕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年少时期就崭露头角,青年时期出人头地,正值壮年罢官还乡,晚年诗书教学造福乡里。然而,如果没有一位优秀的女性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李榕恐怕在少年时期就难以脱颖而出。

  李榕小时候父亲并不常在身边,教育子女的责任基本都落在了母亲安氏的身上。李母教育李榕:“力戒耳软任性、偏信和偏疑;力戒弟兄子侄妯娌不和睦;力戒疏慢亲友;力戒骄凌贫贱。”并且说到做到,不仅以身作则帮助乡里,还把这种思想传导给李榕。所以李榕在晚年才会安心教书乡里,把自己的耕读文化和悯农情节传播在家乡。

  “负耒横经”,既耕且读,是李榕教育思想和为人思想的一个核心部分。他在幼年时期就被教育不能嫌贫爱富,要和佣工一起劳作,同桌吃饭,这体现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秀的思想品德,也造就了后来李榕为官时期的体恤民情。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之下,李榕为官清廉不阿,大力整治吏治,尽力纠正官场的不良风气。

  在任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卸职后,则甘于清贫两袖清风。李榕回乡后只靠教书挣点银两以补家中用度,其他饮食蔬肉均靠田产自做自食,稍余些许还用以救济穷人。

  李榕低调收敛,却为民众仗义执言。回乡后的李榕,更加深感百姓疾苦。当时,剑州官府责令下寺窑沟碗厂每年无偿提供陶碗2000个,“以备办差之用”,并让差役下到乡间勒索酒食盘费。李榕写信给剑州知州杨云舫说:“此碗黄泥粗料,办差有何用处,只以饱工房之私囊耳”,促使其免除了民众不合理负担。

  李榕也很注重教育子孙和门生。“莫讶达官少橐钱,吾家两世砚为田”,他写了多首家训诗教育子孙勤勉努力,耕作读书,靠自己的本事成人成才;“常读有用书,省无益应酬”,他以充实自我与处人治世为出发点,将儒道两家主张的收敛、扩展之精髓融会贯通,建立了“古道树人”的教育理念;他不反对门人子弟做官,但要以“廉”字为“铁板注脚”,希望学生走仁德治世之途,要勤谋国事、不求富贵,重义轻利、为民解难。

  李榕一生的经历与思想启发当代人深思:怎样为人父母?怎样为官?怎样为人师?很显然,李榕的思想有这样一个核心:吃苦耐劳,且耕且读,无论顺境逆流,都秉承初心不言弃;知书达理,唯知书达理,才明智、才坚定,才不以顺逆改变为官、为人师的心态,因为这样才能坚信自己的选择,遵守自己的原则。

  家庭和谐是乡邻和睦的基础,亲仁睦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家庭,需要精神的传承;一片土地,要有信仰的支持。信仰坚定、精神富足、推己及人,才会出现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体谅和支持。全靠利益维系的话,利益被触犯,家庭会松散,人心会支离,大环境会破碎。因此,敬仰李榕,应该不只是了解事迹,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和精神寄托,同时也不妨思考不同的身份、地位、环境下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思考怎样的坚持,才能把自己“活”得久一点,让家风家规不局限于门庭之内。(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谭继和)

版权所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86891931  邮编: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