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 首页  史海钩鉴
刚正廉洁话刘瞻
发布时间:2011-11-25   来源:学校网站    浏览人次:298


    夤夜,一灯如豆,满怀幽愤的刘瞻在案几前坐下,又起来。白天,同昌公主的葬礼上,为公主陪葬的乳母和宫女摧肝裂肺的嘶喊,戴着镣铐入狱的300多个无辜受牵连的百姓哀诉求救的眼神一一在眼前浮现,令他感觉一阵阵揪心的疼……懿宗皇帝越来越不象话了,为一个女儿的死,竟然置这么多无辜百姓的性命而不顾。
  赶快起草疏文!就是死,也要在他下令将牢狱里的百姓屠杀前劝诫他,不要再滥杀无辜。刘瞻回到案几前,用力研磨墨汁,铺开宣纸,起草疏文。起草疏文前,他给儿子刘赞写了一封信,说如果他遭到最大的不幸,就将他的骸骨运回连州安葬……
  连州,刘瞻为何对连州有这么深的情感,连骸骨也要运回去安葬?
  祖先原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迁徙桂阳(今广东连州市),刘瞻与父亲刘景生长在连州这片土地,成长在这片土地。父亲刘景是连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刘瞻,也是唐代连州7名进士中的一员。虽然京城为官,连州这片土地总让他魂牵梦绕。  
  连州,地处五岭南北交通要冲。自唐以后,很多朝廷贬官都被贬此地。韩愈之前有王俊、王仲舒,之后有刘禹锡、杨敬之、蒋防、卢肇。这些贬官都是进士、状元,满腹经纶,饱读《诗》、《书》,肚子里装满了儒家学说的精华,他们在连州开学馆,兴农业、倡导文明,开启民智,推动了连州文化的发展。“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是刺史刘禹锡和他的学生们教学活动的写照。
  元和末,刘瞻的父亲刘景,在刘禹锡的悉心教导下,成为连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随后的刘瞻,在浓厚的求学氛围里,悉心研习,赢得才思丰敏,奇伟有文学的美名。
  刘瞻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作为唐代岭南籍继张九龄,姜公辅之后的第三位宰相,他两度入相,刚正立朝,在全国政治舞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得世人景仰与推崇。至今,连州民间谈及刘瞻,都会津津乐道“刘瞻上疏”、“婉拒献馈”、“改道回京”的感人故事。 
冒 死 上 疏 
  咸通十一年,梗直为相的刘瞻在昏庸的懿宗皇帝(李崔)面前,为无故受牵连的300余名百姓喊冤,主演了令世人敬佩不已的“刘瞻上疏”。
  事情由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的病逝而起。
  同昌公主是懿宗和爱妃郭淑妃的掌上明珠。到了同昌公主出嫁的年龄,懿宗皇帝夫妻怕委屈自己的心肝宝贝,亲自为她挑选了模样不错的翰林学士韦保衡为夫婿。公主成亲之日,懿宗把皇宫里最贵重稀罕的珠宝和赏玩品,都赐给了她。赐给她的宫室,窗户都用珠宝来装饰,连井栏也是用金银打造。怎料天妒红颜,春天,同昌公主这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娇艳花朵,染了疾病,身子一日比一日憔悴。懿宗皇帝将全国略有名气的医官征集到皇宫,替公主把脉,施针;海内外所有寻找得到的妙药灵丹,都陆续被采集,送到公主的床前,公主本来就柔弱的身躯,经不起药石针灸的轮流“夹击”,竟然是一天比一天衰弱。进入秋天,萧飒的秋风带来阵阵冰样的煞气。公主就在这样的夜晚,带着对人世的眷恋,撒手人寰……  
  痛失爱女,懿宗哀痛不已。看着宠爱的郭淑妃哭了个死去活来,忙得宫女御医又是送姜汤,又是送参汤给爱妃安神,懿宗心刀剜掌心般地疼。
  同昌公主的葬礼,异常的风光,排场。用锦绣绸缎、珠玉珍宝装饰的纸扎仪仗队和侍卫队以及阴间使用的器具,光彩耀眼地排列了30多华里。但乳母和服侍过公主的宫女将最后一批陪葬物品扛进墓室时,士兵们依照懿宗的吩咐,快速地锁上墓室的铁门,要乳母和宫女为公主陪葬。当时,墓室里面,一片喧哗。那是宫女们用木扛,用拳头擂打着墓室门,边敲打边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号。此刻,刘瞻心碎了,他弄不明白,是路岩和韦保衡出的坏注意,还是懿宗的糊涂?
  在悲痛中失去理智的懿宗认为公主的死是医官们不用心所至,下令将韩宗劭等20多名皇家医官全部诛杀,并将20多个医官的父族、母族、妻族、老老少少300余人,全部抓来,囚禁在首都监狱。时任同平章事(实质为宰相)的刘瞻召见负责诤谏的官员,命他们上疏劝阻,看到正在火头上的懿宗,以及平日他任用小人,听信谗言的做派,谏官们都生怕一言不慎,掉了脑袋。
  面对着唯唯诺诺的同僚,想到日间谏官们对懿宗皇帝不勤政事,独断专横的恐慌。刘瞻深知,谏议懿宗的重任就落在自己身上了。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他在给懿宗疏文中强调:“人的寿命长短,都是上天注定。昨天,公主患病,皇上仁慈的圣心,深为关怀,韩宗劭等诊断的时候,只求早日痊愈,所以使用各种医术,并不是没有全神贯注。想不到祸福先定,难以转移,竟发生意外失误。追究他们的动机,应说是可怜可哀!而今,男女老幼300余人,身戴脚镣手铐等械具,囚禁牢狱,民心惊恐,舆论沸腾,叹息之声,盈满道路。为什么使我们通达明理的君主,蒙受被认为是性情凶恶的诽谤?只因陛下久居平安之地,想不到人生艰难,一时间怒不可遏,忽略了事理上的缺失。恭请稍稍收回神圣的忧虑,把他们从宽释放!”懿宗看到奏章,大不高兴。随后,刘瞻又跟京兆尹温璋,在懿宗面前竭力劝阻,懿宗暴跳如雷,大声吼叫,把他们吆喝出去。
  懿宗立即罢了刘瞻的相位,以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出为江陵尹,充荆南节度使。 
婉  拒  献  馈 
  一日,刘瞻退朝回府第,路过集市,面前一闪而过的身影让他感到眼熟,是邻居小牵,这小子怎么走得这样急?他赶紧跟在后面,看他到那里。只见小牵一直走进祥盛当铺,鸡爪似的手拿着一支发簪,求当铺老板随便给点银子,给爹爹买药。
  刘瞻细细讯问小牵,发簪是谁给他的,小牵告诉他,是娘亲叫他来当铺,当了银子给爹爹治病。他知道,小牵爹爹患的是肺病,整天咳嗽不止。一支发簪当来的银子,能顶什么事情呢?他把小牵带回家,叫老伴盛一碗稀饭,给小牵吃了,再拿出碎银,叮嘱小牵交给娘亲,给爹爹抓药。
  接济穷困的邻居,刘瞻的老伴总是一次一次地往外掏钱。居家过日子,总要捏紧自个的荷包,一家老少整天就着米粒熬成的清淡汤水过日子,一天,小儿子嚷嚷着肚子饿,要娘亲做米饭吃。做娘亲的只好将就着,做稠一点的稀饭盛到儿子的饭碗。她和刘瞻就只有用咸菜送稀饭汤水。
  别人封相,荣华富贵接踵而来。可刘瞻封相后,他的家,仍然没有积储,所居住的通义坊几亩地宽的旧宅都不是他自己的。商人无名子看到位居朝廷相位的刘瞻仍然过着清苦的日子,对刘瞻道:“我经商常常东西南北地走,京城里有几间房始终是长年地空着,就送给你住,当是替京城的百姓感激你的为民之心!”刘瞻笑着对无名子说:“你整年东西南北地劳碌,赚钱买房子也不容易,我怎么能够因为自己在朝廷为相,就轻易地占用属于你的财产呢?你的好意,我心领了。通义坊的旧宅还能够凑合着居住,比起很多居无定所的百姓来,我还是幸运的。”
  在人们的眼中,身为朝廷命官,有豪宅,有厚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接受百姓出于感激而贡献的礼物,合情也合理。可刘瞻并不这样想,对四方百姓的献馈,一一婉拒,他节俭清廉的美德,朝野称颂。当听到他因为同昌公主的死,出面力谏懿宗而获罪,被罢相出镇荆南时,官民一片惋惜之声,一时“正人吞声而扼腕,百姓掩泪于道途”。
  翰林学士承旨郑畋奉懿宗的旨意,草拟罢免刘瞻相位的诏书,觉得很为难,他在罢黜刘瞻宰相诏书草稿上写道:“(刘瞻)居住的几亩田地,仍然不是自己的产业;拒绝四面八方的贿赂,最害怕别人知道”……和韦保衡勾结欺瞒皇上,有心排斥刘瞻的路岩看见诏书,对郑畋的做法很不满意,狞笑道:“你不是罢黜他当宰相,而是推荐他当宰相!”在路岩和韦保衡这伙人的淫威下,凡是和他们意见不一致的,都一一被贬。 
改  道  回  京 
  刘瞻总是与路岩、韦保衡意见相左,因此总受到莫名的打击。说起路岩、韦保衡劣迹,老百姓疼恨得咬牙切齿。路岩凭出色的马屁功夫,36岁便就升到了丞相的高位,掌握着相印。为相8年,懿宗只知道吃喝玩乐和礼仙拜佛,政事都交他掌管。因此,他做坏事的胆子就越变越大。结党营私、贪赃枉法、陷害忠良,果真的坏事做绝。自从韦保衡当上驸马爷那时起,他有心巴结权贵,很快,两人就混在一起,利用懿宗疼爱同昌公主的关系,狼狈为奸,瞧着谁不顺眼,就极力打击排斥。刘瞻向来爱劝谏懿宗勤于朝中事,这,就无意中得罪了这两个乱臣贼子。借公主的死,两人要置刘瞻于死地。共同上疏指控刘瞻与皇家医官秘密勾结,误用毒药,毒死同昌公主,致使刘瞻一贬再贬,令百姓为之惋惜。
  有道是:多行不义比自毙!元和十四年七月,懿宗驾崩,僖宗立,韦保衡一伙终于失宠。韦被贬为贺州刺史,再贬崖州澄迈令,路岩为新州刺史,复长流谵州,赐死。
  素来以刚正清廉立言立身的刘瞻,最终得到重用,先后任康(今广东德庆县)、虢(今河南灵宝县)二州刺史。刘瞻任两地刺史期间,以出色的执政能力和务实为民态度,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僖宗钦佩他的才华以及为社稷为百姓的胸怀,将他招回京城,委任他为刑部尚书。
  刘瞻要回京城了!这喜讯长了翅膀一样在京城的老百姓当中传送着。咱们要以最隆重的形式,欢迎这位为民办事的好官员回来!京城长安东西两市,居民们早就派人悄悄地探听刘瞻回朝的具体日子,谋划着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欢迎刘瞻重新登上相位。于是,大批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依照贫富比例收钱,他们在长安街两头搭起牌楼,秧歌队、旱船队,狮舞、龙舞、杂耍队、唢呐队??的卫队经过的时候,用热烈的鞭炮声,载歌载舞,迎接他的归来。
  时值正午,不见刘瞻的卫队出现;转眼申时又过了,大街仍然没有刘瞻的身影。马队街两头来回奔跑,互相询问:是不是太大意,看花眼了?这时,远远跑来了一匹马,马上的士兵,一一队街头的民众说:大家不用等了,刘丞相有紧要事,改日回京城。
  原来,刘瞻听到民众街头迎接他的消息,变更回京城的日期,改走其他小路回京城。 
  宰相裴但逝世后,刘瞻受僖宗重任,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最初,刘瞻被贬南方,宰相刘邺,向韦保衡、路岩靠拢,联合陷害刘瞻。现在,刘瞻回京再任宰相,刘邺内心升起恐惧。秋天,刘邺在全国盐铁专卖暨运输总监署,设席宴请刘瞻,刘瞻回家后生病。
  因为刘邺的宴请,刘瞻这一病,就再没有康复,直至去世。当时的人都认为刘邺用毒药将他毒死。
  刘瞻的死,给后人一个迷。但他以高尚的道德操守、清白的为官之道,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与推崇,流芳千古,值得连州人乃至广东人引为骄傲。 

  作者:石振明
  来源:《政声人去后》

千古名贤张九龄的故事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韶州(今韶关市)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江南籍的第一位宰相,一生中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在几十年的为政生涯中,他勤政为民、务实纯朴、刚正清廉,曾为“开元之治”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受到了后人的肯定和推崇。以下是几则关于他的小故事。
开凿梅岭
  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交界之处,万山群列,逶迤起伏,其中有一座巍巍峻岭,叫做梅岭,也称大庾岭。秦皇汉武时期,为了开疆拓土的军事需要,朝廷曾在梅岭山中开辟一条山路。但是,小路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加上多年失修,早已变得面目全非。肩挑背负的山民猎户,步履艰难。特别是那里地处僻静,远离村庄,强人经常占山为王,拦路打劫。因而,南来北往的贩夫走卒或旅客行商,都必须结伴走岗。否则,连生命财产都得不到安全保障。
  唐玄宗开元四年,张九龄向圣上请长假回乡探视年迈病重的母亲,他带了家院张忠和若干军士骑着快马,途径梅岭。他忆起青少年时代赴京参加殿试曾经过梅岭,接昭入朝做官也途径过梅岭,亲眼看到古道上有峭壁,下有深渊,也亲耳听到古道常有人畜伤亡之祸发生,且常有强人劫掠。因此,张九龄心中早就萌发了重修梅岭古道的念头。这次他回到家乡,与病情有所好转的母亲谈及此事,母亲十分高兴地说:“修路架桥,功德无量,为母也曾听说梅岭古道非常艰险,来往不便,早就应该重修。儿啊,你做了官就要为民做好事,不要犹豫。”张九龄的二弟张九皋和三弟张九章,在外地做官,这次也是请假回乡侍奉母亲,听了张九龄要重修梅岭古道的打算,也十分高兴地说:“大哥要重修梅岭古道,这是利国为民的大好事,照顾母亲自有我等分担,大哥只管放心修路便了。”
  于是,张九龄在家休假期间,向唐玄宗呈上了开凿梅岭新路的奏折,慌杉以赫胖液途?拷?嗾鄯善锼屯?ぐ病L菩?诳垂?嗾壑?螅?蠹釉扌恚??形奈浒俟偬?笠不??С郑?衔?啪帕浯司倮???瘢?档帽碚谩L菩?谂?剂俗嗾郏???啪帕淇?涿妨胄侣罚?⑴梢恢??叩墓俦?偻?刂荩??诱啪帕涞鞑κ褂谩?
  张九龄接到唐玄宗批准重修梅岭古道圣旨后,向韶州刺史、虔州地方官吏韦璩等及乡绅父老通报了情况,号召大家同心协力,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然后,张九龄一边派人张贴开凿梅岭新路、迁坟和招募民工之类的安民告示,一边带领地方官吏攀山越岭,勘测地形,规划线路,作好开工的一切准备。
  开元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张九龄按照当地风俗举行异常隆重热烈的开工典礼和祭祀仪式。司仪高声唱读张九龄亲自撰写的祭文。张九龄主持开工典礼,与地方官吏、父老乡绅行礼如仪;修路大旗和标志族姓的旌旗如海,迎风招展;礼炮齐鸣,声震天地;龙腾狮舞,万众欢呼。典礼完毕,工地上万千民众和朝廷派来的军士立即开展了劳动竞赛,紧张而有序。张九龄与地方官吏一起,到各地视察工地,慰问民工,间或请教能工巧匠,推广经验。有时直接和随从及军士一起劳动。有一次,张九龄来到一处打石场,还向石匠介绍北方父老采用“火攻堰取”的方法,事半功倍。这种方法,就是在石板上架起柴火燃烧,火熄灭后再用铁锤打石,巨石就容易爆裂破碎,从而加快了工程进度。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奋战,大庾岭新路终于被开凿成功。这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南北物资的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均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韶州、虔州两地百姓为了答谢张九龄为民办实事的功劳,特地送了一把“万人伞”给张九龄。张九龄顺利完成任务之后,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表奏朝廷。这时,张九龄回乡侍奉母亲的假期未满,唐玄宗也正在东都洛阳巡视。但是,唐玄宗听说张九龄重修大庾岭新路大功告成,又看了张九龄写的《开凿大庾岭路序》之后,不禁大喜过望,这时也不顾张九龄还在休假,便迫不及待下诏命张九龄即速重整行装,自韶州赶赴东都洛阳,随驾还京。回到京都长安之后,张九龄即被提拔为左补阙(正宰相)了。   
张公口案
  唐开元十三年冬,张九龄因进谏唐玄宗泰山封禅不可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引起唐玄宗的不满;后来又在用人方面多次与唐玄宗产生不同意见,加深了君臣之间的矛盾。加上大奸臣李林甫的挑拨离间,开元十五年三月,张九龄终于被免去丞相职务,贬为洪州刺史。
  张九龄是勤政为民的清官,一到洪州,他便与随从一起深入乡村体察民情,关心民瘼,同时夜以继日地清理积案。他还在狱吏陪同下,亲自巡视牢房。有一次,张九龄来到死囚牢里,看到牢内关押着一位披枷带锁的老人。老人一见张九龄,知道是一位新来的大官,连忙跪地呼喊:“大人,冤枉啊!”
  张九龄停步问狱吏:“老人姓甚名谁?犯了什么案子?”
  狱吏连忙回答:“老人名叫王福祥,原是饭店掌柜,犯了杀人死罪……”
  张九龄心中一怔:“王福祥?哦,昨晚我看过他的案卷,发现不少疑点,莫非确有冤情?”
  狱吏低声说道:“大人,此案是有一些不明不白。不过,此案经过三推六问,省台批复,已成铁案呀!”
  张九龄严肃地说:“如果确有冤情,就是圣上批复也要刀下留人,岂可滥杀无辜?”
  原来,事情发生在两年多前,外地迁来的王福祥在洪州府前街口开了一间小饭馆,生意还算不错。楼上,女儿小翠殷勤地为顾客上茶端饭,忙个不停;女婿赵虎在楼下厨房烧火炒菜,满头冒汗。小翠生了个男孩,已满四岁,名叫阿贵,常在厨房里自个儿玩耍。王福祥坐在门口的柜台前,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拨拉算盘记帐。有一天,饭馆进来一名恶少,恶少后面跟随着四、五个如狼似虎的家丁。恶少名叫花小龙,外号花太岁,是远近闻名的恶棍。平日饮酒作乐,为非作歹,糟蹋了不少良家妇女。他看中了小翠的美色,几次三番前来饭馆调戏小翠。小翠软硬不吃,加上恶少摄于赵虎的勇武,不敢造次。但他很不甘心,非把小翠弄到手不可。这回恶少又带来几个家丁充当打手,决定强抢小翠。小翠一见恶少,欲下楼躲避,但此时楼梯口已被两个家丁拦住。花太岁洋洋得意,上前欲抱小翠,小翠急得东躲西闪,恶少满堂追逐。小翠大喊“救命呀!”这时,怕事的顾客早已纷纷走散。恶少见状,更加有恃无恐,一把抱住小翠就要非礼。赵虎闻声奔到楼上,推开拦路的家丁,从恶少手中救出小翠。恶少发声喊,众家丁把赵虎团团围住,大打出手。谁知赵虎原是打铁出身,运武有力,又当过几年前任刺史的差官,拳脚功夫实在了得。面对恶少和家丁的嚣张气焰,赵虎面不改色,一招一式直打得家丁们鬼哭狼嚎,纷纷败退。花太岁眼看众家丁渐渐不敌,忙从腰间拔出匕首,掷向赵虎。赵虎扭身一闪,匕首插进一个家丁的心窝,家丁连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地毙命。花太岁一惊,从打手的胸口拔出匕首,恼羞成怒地投向小翠,赵虎见状,急忙飞身一跃,用自己的身躯挡住小翠。匕首刺进赵虎的胸部,赵虎咬牙切齿重重地倒下,鲜血流了一地。小翠哀痛地扑倒赵虎身上,嚎啕痛哭。这时,王福祥也已抱着小阿贵奔上楼来。王福祥被突然飞来的横祸惊得失声痛哭:“哎呀呀,怎么会这样呀!不得了哇!”小阿贵看到爸爸倒在地上,妈妈痛哭不止,害怕得紧紧抱住王福祥:“公公,我好怕呀!”花太岁见此情景,忙命众家丁抬起毙命的家丁匆匆离去。
  过了两天,花太岁到刺史衙门告了王福祥一状,并亲自带领衙役绑走王福祥,诬告王福祥杀死了他的家丁。随后,花太岁又派家丁到福祥饭馆抢走小翠,欲强行成亲,小翠死命不从。花太岁便把小翠关进磨房日夜受苦。
  狱吏一五一十地讲了王福祥的遭遇,张九龄恼怒地说道:“真是无法无天,岂有此理!”又问:“前任刺史是怎么断案的?”
  狱吏说道:“前任刺史大人也知这是冤案,无奈花太岁是一位朝廷命官的外甥,刑部直接了断。限定秋后问斩。刺史大人无可奈何,只得有意拖延了数月,不然,王福祥老人怎能活到今天?!”
  张九龄沉吟片刻,又问:“小翠被抢,老人身陷死牢,赵虎和阿贵怎么样呢?”
  狱吏说道:“赵虎受了重伤不知是死是活,阿贵也不见踪影。刺史大人还派人找了几次,都没有下落。唉,好端端一个家庭算是家破人亡了。”狱吏说完,不自觉地用衫袖擦了擦眼泪。
  张九龄为了寻找失坏恼曰⒏缸恿??帽楹橹莩悄诘拇蛱?掏罚?乖诩以赫胖业呐阃?碌匠墙寂┐迕鞑榘捣谩0敫鲈鹿?ィ??尴咚鳌5?啪帕洳⒉换倚摹S幸惶旎苹瑁?啪帕浜驼胖以谝晃焕吓┑闹傅阆拢?叩揭黄?∈髁直撸?谥衲狙谟诚鲁鱿忠蛔?┓俊C┓棵趴冢??乓晃晃濉??烁鲅凵???丝觳匠?┓孔呷ァP『⒁患?饷胬戳松?耍?峡毂既朊┓浚?厣洗竺拧?
  张九龄走到门口,轻敲大门。不一会儿,一个壮汉出来开门。壮汉看到来人并无恶意,忙问:“先生有事找我吗?”
  张九龄笑道:“你就是赵虎吧?总算找到你了!”
  赵虎一愣:“你……”
  张忠说道:“赵虎兄弟,这是新到任的洪州刺史张大人,他是专程前来调查案情,为你们平冤昭雪的呀!”
  赵虎一听,慌忙双膝跪地泣不成声:“张大人啊!……”
  张九龄抚慰一番,然后把赵虎父子带回府衙,命衙役好生安排住宿。次日,张九龄在公堂提审花太岁,在人证物证面前,花太岁不得不认罪画押。张九龄命军士把花太岁打入死牢。这时,衙役已经遵照张九龄的吩咐把王福祥搀扶到公堂。张九龄命军士开枷松锁,宣布无罪释放。王福祥泪流满面,喜忧参半,犹在梦中。当他看到公堂上已经团聚的小翠、赵虎和小阿贵时,方知不是做梦,于是激动万分。一家人劫后重逢,仿如隔世,彼此哭成一团。临了,王福祥牵着小翠、赵虎、阿贵的手,齐齐跪倒堂上,拜了又拜。张九龄离座上前,将王福祥一家扶起,抚慰一番。又命衙役取来一包银子,送给王福祥一家。王福祥又欲跪地,张九龄赶忙制止。
  张九龄为王福祥一家平冤昭雪之后,又逐一提审案犯,面讯曲直,口占案牍,当场依法改判及释放一批批悬而未决的囚犯。囚犯们沉冤昭雪,个个感激涕零。囚犯们的亲属子女更是千恩万谢,洪州百姓无不翘起大拇指赞道:“张公口案,张公口案!”两年后,张九龄离任南下,洪州百姓依依不舍,送了把“万民伞”给张九龄。王福祥老人还托人绣了一面“张公口案,恩同再造”的锦旗,带着小翠、赵虎和阿贵,把锦旗送到张九龄的官船上。在送别张九龄的洪州渡口,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河南赈灾
  有一年夏天,河南中源大地烈日炎炎,久旱不雨,某县县令为了求雨消灾,在一座山坡前面的平地上临时搭了一个土台。土台上,坐着一排神情严肃的地方官吏。一位身披八卦长袍的道长正在挥舞长剑,口吐火焰,众巫师围坐一圈,念念有词。他们是在煞有介事地斩妖除魔,呼风唤雨。土台前面是一片开阔地,黑压压的人群,衣衫褴褛,长跪不起。土台一侧,幡旗猎猎;旗下站立着几个上身赤裸的刽子手,手执大刀,怒目圆睁。刽子手跟前跪着几名五花大绑即将砍头祭旗的囚徒。他们有的表情麻木,低头不语;有的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囚徒两旁还有一批陪斩的罪犯,也是捆绑着跪在地上。
  大铳响了三声,刽子手举起大刀,正要往下砍的刹那间,一匹飞骑从山坡后面疾弛而来。骑马人一边挥鞭抽打快马,一边高声喊道:“刀――下――留――人!”台上的官员慌了神儿,道长巫师吓得目瞪口呆,刽子手的大刀停在半空,台下的万千民众一阵骚动,齐刷刷地抬头往山坡望去。
  原来,骑马人正是张九龄的家院张忠。张忠高举尚方宝剑,策马跃上土台,众地方官吏一见大惊,连忙跪伏在地,道长巫师更是惶恐地俯伏于地,不敢动弹。
  张忠下马收剑,对地方官吏说到:“诸位大人请起,不必惊慌,钦命河南赈灾使张大人马上驾到。”说完带领土台上的地方官吏走上土台,列队迎接张九龄的到来。这时,山坡后面出现一辆朝廷专用的车骑。张九龄坐在车内,几位随员前后相伴,策马扬鞭。前头开道的是十多名威武的骑士,是宫廷禁卫,一个个手执兵械。张九龄走下车来 ,扶起跪地迎接的地方官吏,带着责备的口气说到:“贵县求雨便了,为什么还要杀人呢?”
  县令诚惶诚恐地答道:“大人有所不知,这几个刁民谣言惑众,哄抢官仓,实乃强徒之首,犯上作乱,罪该万死。”
  张九龄说道:“贵县久旱不雨,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正宜开仓放粮,以抗天灾,岂可置民瘼于不顾,更添人祸呀!”
  县令一时慌急,支吾其辞地说:“这……这……”
  张九龄继续开导道:“饿极之乱,此非常之乱,非犯上作乱,其情可恕,其理当容,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依法办事,顺应民心;滥用刑罚,百姓遭殃呀!”
  众地方官吏齐声道:“对对对!大人英明,大人英明!”
  县令手抹额汗,说道:“下官一时糊涂,皆因听信道长瞎说,差点枉害了几条人命。下官该死!”
  张九龄严肃地说:“草菅人命者,与杀人同罪,幸亏还没有酿成恶果,念你一贯清廉自律,今日求雨,也是为了百姓,不再追究罢了,起来吧。”复对跪在后面的道长巫师说道:“想你们也是为了谋生,故弄玄虚,胡说八道,今后可要改邪归正,不得重操旧业,迷信害人――去吧!”
  县令唯唯诺诺,道长巫师连声称谢免罪之恩,一批待杀、待罪的囚徒无罪释放。死里逃生的乡民,声声感谢救命大恩。张九龄和随员们扶起乡民,加以抚慰。张九龄深情地对民众说道:“眼下老天爷不下雨,许多地方粮食失收,百姓受苦,朝廷尽知,本官此行,就是奉圣上之命前来放赈救灾,但得诸位乡亲同心协力,大事可成。”
  刚被释放的几位壮汉双手抱拳单膝跪地说道:“为报大人的救命之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张九龄亲切地扶起众壮汉,问:“你等过去所操何业?”一个说是铁匠,一个说是木匠,一个说是石匠,还有一个粗声粗气地嚷道:“俺是剜猪佬,有的是力气!”众人听了一阵哄笑。张九龄高兴地说:“好,好!你等各有所长,此次抗灾必有用武之地呀!”说完,张九龄告诉地方官吏:“本官来此之时,见一黄河支流,水源充足,离此不到十里,只要筑坝开渠,可引水灌田,此乃抗灾为民长远之计也!”
  县令点头称是,但又说:“大人明鉴,可是,眼下家家断炊……”
  张九龄说:“这也不难,朝廷决定开仓放粮,以工代赈,并发下种子,随后就到。”
  民众听说开仓放粮,个个欢呼雀跃,都说:“只要不挨饿,一切听从大人调遣。”
  于是,一场筑坝引水工程开始了。张九龄亲自与地方官吏一同勘察地形,指导施工,千军万马奋战工地,不到桓龆嘣碌氖奔洌?蠊Ω娉伞4┥皆搅氲那?婪怕?逅??蛎窕逗簟U馐保?啪帕渑扇说焦愣?肜吹囊慌?吓??约霸死吹囊慌?戎忠蚕群蟮轿弧U啪帕淝鬃灾傅己褪痉兜钡匕傩罩种菜?尽4哟耍?性?蟮厣弦灿辛怂?旧????ブ挥懈蝗瞬拍芟碛玫拇竺追梗?鸾ソ?肓搜俺0傩占摇U啪帕涞姆抨饪乖秩〉昧嗽猜?某晒Α?                 
请诛安禄山 
  张九龄在长安朝中任职其间,经过观察和分析,预见到军界门阀安禄山有篡权的野心,严重威胁皇权的安全,主张诛杀安禄山,以早除祸患。但玄宗皇帝没有接受张九龄的忠告,反而听了奸臣李林甫的谗言,说张九龄陷害忠良。不久,皇帝罢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后来又把他弄回韶关。十多年后,果然招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的爆发,鼎盛一时的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安禄山反叛发生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到了四川,回想起张九龄当年的劝告,追悔莫及:“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唐王朝的衰亡是必然的。然而,对安禄山的反叛行为张九龄能够正确预见,仍旧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富有政治经验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作者:张蔚玲、姚亚士、邓庭雄


    

 

版权所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  86891931  邮编:315800